【浙商宏观||李超】昨日黄花又重现,2022已不是2020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浙商宏观||李超】昨日黄花又重现,2022已不是2020》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文 |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 张浩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0030002 浙商宏观天天播报 音频: 进度条 00:00 12:35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全文约2800字,阅读需要9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受疫情影响,4月出口回落但保持正增长,考虑内外贸剪刀差转正及价格支撑,对后续出口可以乐观一点;疫情扰动及价格支撑下降导致进口继续低迷,疫情扰动逐步下降,后续关注政治局定调后稳增长政策逐步兑现对进口的拉动;预计Q2贸易顺差维持较高水平,高于去年同期。 >> 疫情扰动利空出口,后续可以乐观一点 4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1.9%,前值12.9%。1-4月我国出口增长10.3%,分别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8.7%、17%、12.6%和12.4%。 短期疫情扰动出口,但后续可以乐观一点。3月国内疫情扰动加剧,市场担忧我国“供应链外迁、订单流失以及国内供应链受挫影响外供能力”等因素冲击我国出口,特别是越南、韩国等产业耦合程度较高的外围经济体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速可能对我国形成替代,甚至与2020年一季度的出口大幅下滑相比较,我们在此前《3月出口延续高增,助力稳增长、稳就业》和《4月数据预测:供需双弱,关注增量工具》中提出两个观点对上述疑问予以回应。目前来看,面对相似的供给冲击,4月并未出现形如2020年出口断崖式下跌和贸易逆差现象,我们预计国内疫情对出口的扰动逐步下降,后续可以乐观一点。 其一,内贸-外贸剪刀差转正,国内供应链不畅对外贸扰动下降。2020年出口超预期得益于超强供给能力,短期基于供给能力受挫的悲观预期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影响更多(如我国供给优势成为过去两年人民币汇率较为强势的重要基础),而不足以导致长期大幅恶化,持续的供应链恶化才会导致我国供给能力大幅下降,进而影响长期的承接订单和产业比较优势。如何衡量本来国内供应链受挫与出口的关系?我们使用内外贸剪刀差这一指标,3月上中下旬八大港内贸-外贸增速分别为-10.7%、-23.2%和-17.4%,4月上中下旬内贸-外贸剪刀差分别为-16.6%、-4.8%和3.6%,4月下旬内外贸剪刀差已经转正,国内供应链不畅对出口的扰动下降。 其二,关注价格因素和汇率贬值带来的两个利好,会支撑出口名义增速,一方面截至5月9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7大关,预计随着疫情扰动下降止跌企稳,后续对出口名义值仍有利好;另一方面受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及输入性通胀对出口价格的抬升影响,预计出口价格在未来2-3个月对出口价格支撑仍强。 综合来看,在2022年当我国再次受到类似2020年的疫情冲击时,突出的制度优势和防疫保供经验帮助我国较快实现了国内供应链有序运转,国内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较上一轮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近期国内供应链的修复,后续可以对出口乐观一点。此外,4月以来,南非、韩国等国新一轮变异病毒再次来袭,建议关注是否会再次出现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冲击的重现,我们提示中国供给能力强实现出口超预期的逻辑可能会再现。 >> 出口对稳就业、稳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值得重视 关注出口的间接拉动作用。经济增长视角下,出口通过贸易顺差规模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表现;同时出口映射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高技术企业等部门意味着出口景气对就业、制造业等存在着重要的间接作用。2021年下半年市场对2022年出口预期较为悲观,认为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的下降会导致出口下滑进而拖累经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较为片面,仅从出口的直接影响角度判断,2022年我们认为要重点关注出口的间接作用,一方面对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拉动制造业投资稳增长有重要支持。 出口韧性助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得益于出口韧性,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4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较外贸整体增速高3.4个百分点,拉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当下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冲击,3月调查失业率突破5.5%阈值达到5.8%,我们看到得益于出口韧性,外贸企业数量及经营情况表现良好,叠加一系列稳外贸及财税优惠政策支持,预计将对保市场主体及稳就业产生积极支撑。 出口拉动制造业投资助力稳增长。2022年1-4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04万亿元,增长6.7%,占出口总值的57.9%,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其中,一季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00.8%、53.7%和83.4%。关于机电产品高增速,一部分市场声音认为机电产品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欧盟等海外发达经济体的耐用品消费需求,随着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回落,认为我国机电产品增速也将回落。我们认为,诸如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的高速增长,本质上是在全球能源和科技革命背景下,新能源车相比传统车受芯片扰动更小,我国在新能源车产业的优势奠定了相关品类的出口持续性。 由此来看,海外发达经济体的耐用品消费需求逐步见顶回落背景下,我们认为,我国在机电产品背后的相关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有助于维持机电产品的出口韧性。这一逻辑背后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扩大投资奠定的供给优势,重点体现在“制造业供给端补短板”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基础再造”两大方面,前者对应强链补链,后者则重在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改造,我们认为这两点驱动制造业投资有望在2022年成为稳增长的最重要变量,具体内容可参考我们近期外发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 疫情及价格继续拖累进口,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拉动 4月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2%,前值-1.7%。1-4月,我国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5%,分别对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人民币计进口5.3%、6.8%、-8.3%和5.7%。 4月进口延续低迷,疫情及价格继续拖累。4月进口数据延续低迷,原因与3月一致,仍是疫情扰动和价格支撑下降。疫情方面,4月对内需的冲击从一系列高频数据中可以看到,4月汽车全钢胎、半钢胎开工率、PTA产量、主要港口煤炭调入量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回落,黑色系开工率及产量较去年同期降幅较大,与3月较为接近;汽车销售、电影票房、民航执飞量等均显著下滑。价格方面,受美联储加息缩表及而地缘政治扰动下降影响,大宗商品绝对价格逐步平稳、同比增速逐步下滑,进口价格的支撑作用也逐步下降。 展望后续,内需仍是解释进口的关键变量,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拉动。正如前文分析,从内外贸剪刀差可以看到国内供应链逐步修复,预计疫情冲击逐步降低,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内需将逐步修复利好进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后续疫情有效防控和稳增长政策逐步兑现,将对内需和进口产生较强拉动。4月29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力争实现年初经济增长目标,定调稳增长,首次提出“全面扩大国内需求”,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政策兑现过程中将拉动进口,中财委会要求推进现代化基建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带动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等措施已经有所体现。 >> 昨日黄花又重现,4月维持较强顺差 4月贸易顺差维持较高,后续进出口同步修复,预计顺差高于去年同期。4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511.2亿美元,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未出现此前市场担心的2020年2月出口大幅回落,进而是否会重现贸易逆差,正如我们前文分析并未出现,我们预计,后续随着国内疫情扰动下降和稳增长政策兑现,进出口将均有所修复,预计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较2021年有所提升。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疫情变异冲击全球,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 近期视角 [ 1 ] 2022年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PPT) [ 2 ]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 3 ]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 4 ]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匡培钦】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 邱世梁‖王华君】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王敬】“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 ──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马金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田杰华/邱世梁】“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张建民】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下盘余剑秋】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 5 ]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 6 ]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 7 ]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 8 ]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 9 ]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 10 ] 2021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股债双牛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再议股债双牛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财政发力为何要到年底? 【浙商宏观||李超】核心宏观分歧十问十答 【浙商宏观||李超】今明两年宏观政策如何衔接?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投资机会来自哪些对冲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国常会传达了哪些信息?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PPT版) 【浙商宏观||李超】信贷宽松是否代表信用宽松?——解答市场近期四个核心关切 [ 11 ] 货币政策宽松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会有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还有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人行半年度会议看定向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7月外储:不必担忧联储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扰动——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四) [ 12 ] 信用收缩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3月金融数据:信用全面收缩的开始 【浙商宏观||李超】稳定宏观杠杆率需要多少社融增速?——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非标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债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债券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表内信贷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5月金融数据:信用收缩进行时 [ 13 ] 再通胀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2021年从再通胀到信用收缩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海外还有哪些商品价格将持续上行?——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出口产业链带动了哪些价格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疫苗广泛应用是推动还是抑制全球通胀?——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CPI转负是通缩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拉闸限电对物价的影响——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房地产热潮会持续推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什么因素会导致通胀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方案会持续提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民主党横扫两院会改变美国的通胀节奏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拉尼娜会持续带动农产品价格上行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TIPS隐含美国通胀到了多少?——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三 【浙商宏观||李超】一线城市房价还会涨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银价上涨为哪般?——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再通胀:让子弹再飞一会——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比特币泡沫继续膨胀还是破裂?——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七 【浙商宏观||李超】新兴市场通胀拉响加息警报?——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八 【浙商宏观||李超】发达国家是否还会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通胀是否会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 【浙商宏观||李超】气候异常对通胀和经济影响几何?——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一 [ 14 ] 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集中供地政策缘何频频调整?──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研究一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免 责 声 明 |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Z39833000)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本公司” )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没有将变更的信息和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作参考之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仅反映报告作者的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司的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布、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浙商证券研究所 上海总部地址:杨高南路729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1号楼25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E座4层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33层 邮政编码:200127 电话:(8621)80108518 传真:(8621)80106010 浙商证券研究所:http://research.stocke.com.cn 文章内容源自5月9日外发的报告《昨日黄花又重现,2022已不是2020——2022年4月进出口数据的背后》
文 |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 张浩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0030002 浙商宏观天天播报 音频: 进度条 00:00 12:35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全文约2800字,阅读需要9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受疫情影响,4月出口回落但保持正增长,考虑内外贸剪刀差转正及价格支撑,对后续出口可以乐观一点;疫情扰动及价格支撑下降导致进口继续低迷,疫情扰动逐步下降,后续关注政治局定调后稳增长政策逐步兑现对进口的拉动;预计Q2贸易顺差维持较高水平,高于去年同期。 >> 疫情扰动利空出口,后续可以乐观一点 4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1.9%,前值12.9%。1-4月我国出口增长10.3%,分别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8.7%、17%、12.6%和12.4%。 短期疫情扰动出口,但后续可以乐观一点。3月国内疫情扰动加剧,市场担忧我国“供应链外迁、订单流失以及国内供应链受挫影响外供能力”等因素冲击我国出口,特别是越南、韩国等产业耦合程度较高的外围经济体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速可能对我国形成替代,甚至与2020年一季度的出口大幅下滑相比较,我们在此前《3月出口延续高增,助力稳增长、稳就业》和《4月数据预测:供需双弱,关注增量工具》中提出两个观点对上述疑问予以回应。目前来看,面对相似的供给冲击,4月并未出现形如2020年出口断崖式下跌和贸易逆差现象,我们预计国内疫情对出口的扰动逐步下降,后续可以乐观一点。 其一,内贸-外贸剪刀差转正,国内供应链不畅对外贸扰动下降。2020年出口超预期得益于超强供给能力,短期基于供给能力受挫的悲观预期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影响更多(如我国供给优势成为过去两年人民币汇率较为强势的重要基础),而不足以导致长期大幅恶化,持续的供应链恶化才会导致我国供给能力大幅下降,进而影响长期的承接订单和产业比较优势。如何衡量本来国内供应链受挫与出口的关系?我们使用内外贸剪刀差这一指标,3月上中下旬八大港内贸-外贸增速分别为-10.7%、-23.2%和-17.4%,4月上中下旬内贸-外贸剪刀差分别为-16.6%、-4.8%和3.6%,4月下旬内外贸剪刀差已经转正,国内供应链不畅对出口的扰动下降。 其二,关注价格因素和汇率贬值带来的两个利好,会支撑出口名义增速,一方面截至5月9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7大关,预计随着疫情扰动下降止跌企稳,后续对出口名义值仍有利好;另一方面受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及输入性通胀对出口价格的抬升影响,预计出口价格在未来2-3个月对出口价格支撑仍强。 综合来看,在2022年当我国再次受到类似2020年的疫情冲击时,突出的制度优势和防疫保供经验帮助我国较快实现了国内供应链有序运转,国内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较上一轮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近期国内供应链的修复,后续可以对出口乐观一点。此外,4月以来,南非、韩国等国新一轮变异病毒再次来袭,建议关注是否会再次出现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冲击的重现,我们提示中国供给能力强实现出口超预期的逻辑可能会再现。 >> 出口对稳就业、稳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值得重视 关注出口的间接拉动作用。经济增长视角下,出口通过贸易顺差规模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表现;同时出口映射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高技术企业等部门意味着出口景气对就业、制造业等存在着重要的间接作用。2021年下半年市场对2022年出口预期较为悲观,认为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的下降会导致出口下滑进而拖累经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较为片面,仅从出口的直接影响角度判断,2022年我们认为要重点关注出口的间接作用,一方面对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拉动制造业投资稳增长有重要支持。 出口韧性助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得益于出口韧性,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4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较外贸整体增速高3.4个百分点,拉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当下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冲击,3月调查失业率突破5.5%阈值达到5.8%,我们看到得益于出口韧性,外贸企业数量及经营情况表现良好,叠加一系列稳外贸及财税优惠政策支持,预计将对保市场主体及稳就业产生积极支撑。 出口拉动制造业投资助力稳增长。2022年1-4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04万亿元,增长6.7%,占出口总值的57.9%,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其中,一季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00.8%、53.7%和83.4%。关于机电产品高增速,一部分市场声音认为机电产品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欧盟等海外发达经济体的耐用品消费需求,随着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回落,认为我国机电产品增速也将回落。我们认为,诸如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的高速增长,本质上是在全球能源和科技革命背景下,新能源车相比传统车受芯片扰动更小,我国在新能源车产业的优势奠定了相关品类的出口持续性。 由此来看,海外发达经济体的耐用品消费需求逐步见顶回落背景下,我们认为,我国在机电产品背后的相关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有助于维持机电产品的出口韧性。这一逻辑背后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扩大投资奠定的供给优势,重点体现在“制造业供给端补短板”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基础再造”两大方面,前者对应强链补链,后者则重在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改造,我们认为这两点驱动制造业投资有望在2022年成为稳增长的最重要变量,具体内容可参考我们近期外发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 疫情及价格继续拖累进口,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拉动 4月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2%,前值-1.7%。1-4月,我国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5%,分别对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人民币计进口5.3%、6.8%、-8.3%和5.7%。 4月进口延续低迷,疫情及价格继续拖累。4月进口数据延续低迷,原因与3月一致,仍是疫情扰动和价格支撑下降。疫情方面,4月对内需的冲击从一系列高频数据中可以看到,4月汽车全钢胎、半钢胎开工率、PTA产量、主要港口煤炭调入量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回落,黑色系开工率及产量较去年同期降幅较大,与3月较为接近;汽车销售、电影票房、民航执飞量等均显著下滑。价格方面,受美联储加息缩表及而地缘政治扰动下降影响,大宗商品绝对价格逐步平稳、同比增速逐步下滑,进口价格的支撑作用也逐步下降。 展望后续,内需仍是解释进口的关键变量,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拉动。正如前文分析,从内外贸剪刀差可以看到国内供应链逐步修复,预计疫情冲击逐步降低,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内需将逐步修复利好进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后续疫情有效防控和稳增长政策逐步兑现,将对内需和进口产生较强拉动。4月29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力争实现年初经济增长目标,定调稳增长,首次提出“全面扩大国内需求”,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政策兑现过程中将拉动进口,中财委会要求推进现代化基建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带动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等措施已经有所体现。 >> 昨日黄花又重现,4月维持较强顺差 4月贸易顺差维持较高,后续进出口同步修复,预计顺差高于去年同期。4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511.2亿美元,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未出现此前市场担心的2020年2月出口大幅回落,进而是否会重现贸易逆差,正如我们前文分析并未出现,我们预计,后续随着国内疫情扰动下降和稳增长政策兑现,进出口将均有所修复,预计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较2021年有所提升。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疫情变异冲击全球,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 近期视角 [ 1 ] 2022年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PPT) [ 2 ]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 3 ]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 4 ]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匡培钦】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 邱世梁‖王华君】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王敬】“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 ──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马金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田杰华/邱世梁】“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张建民】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下盘余剑秋】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 5 ]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 6 ]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 7 ]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 8 ]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 9 ]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 10 ] 2021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股债双牛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再议股债双牛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财政发力为何要到年底? 【浙商宏观||李超】核心宏观分歧十问十答 【浙商宏观||李超】今明两年宏观政策如何衔接?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投资机会来自哪些对冲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国常会传达了哪些信息?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PPT版) 【浙商宏观||李超】信贷宽松是否代表信用宽松?——解答市场近期四个核心关切 [ 11 ] 货币政策宽松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会有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还有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人行半年度会议看定向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7月外储:不必担忧联储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扰动——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四) [ 12 ] 信用收缩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3月金融数据:信用全面收缩的开始 【浙商宏观||李超】稳定宏观杠杆率需要多少社融增速?——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非标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债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债券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表内信贷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5月金融数据:信用收缩进行时 [ 13 ] 再通胀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2021年从再通胀到信用收缩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海外还有哪些商品价格将持续上行?——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出口产业链带动了哪些价格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疫苗广泛应用是推动还是抑制全球通胀?——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CPI转负是通缩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拉闸限电对物价的影响——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房地产热潮会持续推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什么因素会导致通胀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方案会持续提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民主党横扫两院会改变美国的通胀节奏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拉尼娜会持续带动农产品价格上行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TIPS隐含美国通胀到了多少?——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三 【浙商宏观||李超】一线城市房价还会涨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银价上涨为哪般?——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再通胀:让子弹再飞一会——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比特币泡沫继续膨胀还是破裂?——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七 【浙商宏观||李超】新兴市场通胀拉响加息警报?——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八 【浙商宏观||李超】发达国家是否还会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通胀是否会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 【浙商宏观||李超】气候异常对通胀和经济影响几何?——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一 [ 14 ] 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集中供地政策缘何频频调整?──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研究一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免 责 声 明 |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Z39833000)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本公司” )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没有将变更的信息和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作参考之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仅反映报告作者的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司的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布、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浙商证券研究所 上海总部地址:杨高南路729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1号楼25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E座4层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33层 邮政编码:200127 电话:(8621)80108518 传真:(8621)80106010 浙商证券研究所:http://research.stocke.com.cn 文章内容源自5月9日外发的报告《昨日黄花又重现,2022已不是2020——2022年4月进出口数据的背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