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宏观专题-Omicron新冠变种冲击下的各国防疫比较

宏观专题-Omicron新冠变种冲击下的各国防疫比较

作者:微信公众号【建信期货研究服务】/ 发布时间:2022-04-2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宏观专题-Omicron新冠变种冲击下的各国防疫比较》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宏观专题-Omicron新冠变种冲击下的各国防疫比较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08762 2019年底至今全球经历了五轮新冠疫情,疫情肆虐给全球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冲击。在2021年10月中旬以来的第五轮疫情中,由于Omicron变种具有超强的传染性、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免疫逃逸特性,欧美大部分国家决定采用放任躺平策略,以自然免疫来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因此2022年以来欧美成为新冠病毒的海洋。在欧美躺平的影响下,部分原本采用动态清零策略的国家地区被迫转向放任躺平策略,因此经历了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而坚持动态清零的国家地区,其防疫压力则指数级上升,从而使得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经济局势更加复杂。本专题回顾新冠疫情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三类采用不同防疫策略的国家地区在Omicron变种冲击下的疫情发展情况。 一、全球新冠疫情发展 1.1 病毒变异与疫情扩散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结构简单体积小容易变异。从原始的SARS-CoV-2出发,新冠病毒在2年多时间内衍生出上千个变种,不同变种具有不同的传染能力和毒性。曾经或正在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需要关注的新冠变种”有五类,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 截止4月25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5.1亿,占全球总人口的6.48%;累积死亡病例622万,占全球总人口的0.08%;累积病死率为1.22%。根据开源项目Nextstrain所制作的新冠变种进化树和流行时序图以及全球疫情发展情况,以七天日均新增确诊病例为衡量指标,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底以来全球经历了四轮新冠疫情。第一轮是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新冠疫情从东亚逐渐扩散到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最高去到29.3万,主要流行毒株为原始株SARS-CoV-2;第二轮是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中旬,欧美疫情因社会风俗和防控不利而严重恶化,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最高去到74.5万,主要流行毒株为Alpha、beta和Gamma;第三轮是从2021年2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主要是首发于印度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Delta毒株扩散到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最高去到82.7万;第四轮是从2021年10月中旬至今,主要是首发于南非的具有更强传染性的Omicron毒株在欧美消极抗疫影响下肆虐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最高去到343.7万,截止4月25日该读数回落到73.3万。 从有利于生存繁殖的角度讲,病毒进化的一般方向为更强传染性(因此更强免疫逃逸特性)和更低毒性。因为传染性弱的变种很容易就会被防疫措施所消灭,所以这个方向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毒性太强的变种有可能会把宿主都消灭掉,一般来说病毒并不会做这种损人害己的事情;但这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因为病毒变异时并不会事先知道毒性高低,而且现在新冠病毒也可以传染到其他动物,即使人类灭亡了新冠病毒还是有可能生存下去。正如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所言,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传染性与致病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新冠病毒既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减弱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也增强方向发展。 从传染性来看,综合现有研究,原始株SARS-CoV-2的R0(在没有免疫力且不采取防疫措施下一个病毒携带者可以直接感染的人数)为2-3,Alpha变种的R0提升到4-5,Delta变种的R0则为5-8,最新出现的Omicron变种的R0则大幅上升到9-15(Omicron变种里面也有传染性不同的衍生变种),基本上为原始毒株的5倍。从实际表现看,第一轮全球疫情共累积确诊病例3435万,累积死亡病例107万,累积死亡率为3.12%,日均新增确诊病例11.5万;第二轮全球疫情共累积确诊病例7717万,累积死亡病例146万,累积死亡率为1.89%,日均新增确诊病例54.3万;第三轮全球疫情共累积确诊病例1.29亿,累积死亡病例235.5万,累积死亡率为1.82%,日均新增确诊病例54.5万;第四轮全球疫情共累积确诊病例2.7亿,累积死亡病例133.2万,累积死亡率为0.49%,日均新增确诊病例140.4万。第三轮疫情扩散速度和死亡率与第二轮疫情相似,主要是因为Delta在公共卫生体系较为落后的印度迅猛传播,而欧美在新冠疫苗接种的帮助下构筑初步免疫屏障;第四轮疫情扩散速度大增而病死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欧美意图以自然免疫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而全球疫苗接种有效降低了病毒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但即使以Omicron变种已经较原始株SARS-CoV-2大幅降低的毒性,其病死率依然有0.49%,为流感的五倍左右;再加上Omicron变种的超强传染性(流感病毒的R0仅为0.9-2.1),如果不对新冠疫情加以限制,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将远远大于流感。 1.2 疫苗接种速度放缓 截止4月25日,全球共接种新冠疫苗115.4亿剂,至少接种一针疫苗的人数达到51.3%,接种率达到65.1%,完全接种率(两针)和加强接种率(三针)分别为58.9%和23.2%。得益于疫苗产能的爬坡和宣传组织工作的开展,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份全球接种疫苗速度逐渐加快。但随着美欧疫苗接种率的提升,2021年7月份起疫苗接种速度开始放缓,这符合疫苗接种的S型曲线原理。因为在符合接种的人群基本上都接种之后,要继续对不符合接种或者抗议疫苗的人群接种的难度很大;在2021年11月至12月,疫苗接种速度有所提升,因为欧美政府号召甚至强迫接种疫苗以作为自由活动的条件;但2022年以来疫苗接种速度再次下滑,目前疫苗接种速度仅为日均1136万剂,不到高峰期的1/4。 2022年以来疫苗接种速度快速大幅度下降,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欧美疫苗接种进入瓶颈期,其二是不具备疫苗研发能力有没有雄厚财政支持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足够的疫苗,其三是Omicron的较低毒性使得人们接种疫苗的意愿有所下降。 1.3 新冠后遗症不可忽视 新冠患者死亡率偏高,而且在治愈患者身上也出现非常普遍的后遗症,就是说在核酸检测转阴后患者的身体状况还会出现各种症状而无法恢复到感染前的状态,这些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咳嗽、胸痛、头痛、心跳加速等心脏问题、高血压、关节肌肉疼痛、皮肤针刺感、发烧、头晕、皮疹、腹泻、月经周期改变、糖尿病、脱发、皮疹、视力模糊或复视,以及持续失去嗅觉或味觉等,而且医学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对于这些后遗症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长期新冠(long covid)”是其中接受度较高的一个。4月5日美国拜登政府宣布将应对long covid作为国家优先事项,并发起一项旨在更好地了解和治疗long covid的国家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加速招募四万人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新冠感染长期影响的研究。 根据帝国理工学院REACT项目的研究报告《Persistent symptoms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in a random community sample of 508,707 people》和英国国家统计署ONS发布的调查统计数据《Persistent symptoms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in a random community sample of 508,707 people》,平均来说long covid会在治愈后三个月消失,并且接种疫苗可以降低50%的long covid风险,但从实际数据来看,long covid现象出现的频率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可以忽视的程度。在截止2022年4月7日的四周内,英国long covid患者总数为172.4万,占到英国总人口的2.7%。其中持续时间大于52周的患者有78.4万,占到一年前英国累积确诊病例数的18%。在Omicron变种流行时期首次感染的患者有33.4万,占到英国在Omicron流行期累积新增确诊病例数的3.8%。在这172.4万患者当中,有32.2万患者自称long covid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总体上看我们可以对全球新冠疫情得出几个结论:1、由于新冠病毒为RNA病毒,变异性强,而且已经传染到其他动物领域,因此已经无法像非典和天花病毒那样被彻底消灭,人类社会最终必须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2、病毒变异的一般方向为更强传染性和更低毒性,新冠病毒变异到Omicron的历程符合这一规律,但更低毒性这个方向并不是确定性的,而且Omicron变种的总体病死率依然有0.49%,远远高于流感的病死率,这还是在Omicron变种传染性远高于流感的情况下,因此Omicron变种并不是大号流感;3、虽然Omicron变种毒性有所降低,但还是会出现相当多的long covid现象,从而会持续地影响到民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二、国别防疫比较 这一部分我们进入到国别防疫比较,首先我们先陈述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和人群流动性越大的国家防疫难度越大,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病死率越高,国家经济发展能力与公共卫生系统强壮性正相关。但人的能动性能极大影响防疫效果,如果出现与上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是防疫措施的差异性所造成的。 2.1 始乱终弃的欧美 本节中我们分析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四个典型欧美国家的抗疫情况。由于欧美政府在防疫初期犹豫不定错失良机以及欧美主流的自由主义思潮,欧美在抗疫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疫情严重时收紧一下防疫隔离措施,疫情缓解时又急匆匆放松防疫隔离措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顾此失彼,而且民众对防疫隔离措施的执行程度也不到位。因此欧美将抗疫重点放在疫苗研发上,试图通过接种疫苗来构建免疫屏障;2020年11月新冠疫苗研发成功,令欧美看到战胜疫情的希望。由于具有疫苗研发和雄厚财力两方面的优势,欧美在疫苗接种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截至2021年10月15日,欧美国家疫苗接种率基本上都达到66%,接近或超过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群体免疫屏障。疫苗接种的确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和降低感染后的伤害程度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新冠病毒变异较快,而且疫苗保护效力有衰退期,基本上需要每半年就要重新接种。而且新冠疫苗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从而存在搭便车现象:如果其他人都已经接种疫苗,那么群体免疫屏障得以构建,自己也就不需要接种存在风险的疫苗了。 因此欧美国家的疫苗接种虽然起步早上量快,但到2021年10月份之后疫苗接种速度就下降很多,甚至影响到第二针和第三针的接种工作。截至2022年4月25日,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0.2%、77.9%、76%和77.5%,与2021年10月份数据相比差异并不是很大。而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加强针接种率分别为55.2%、57.4%、58.9%和30.2%,由此可见加强针接种情况是不尽人意的;其中由于低收入人群低智化和自由至上思潮的影响,美国疫苗接种率尤其令人担忧。 由于疫苗接种率实在难以继续提升,因此难以仅凭借疫苗来针对变异速度快的新冠病毒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恰逢2021年11月份首先发现于南非的Omicron变种的早期数据显示该变种具有高传染性、高免疫逃逸特性和低毒性的特点,因此大部分欧美国家面对Omicron变种的冲击,不仅没有收紧防疫措施,反而放松防疫隔离措施,意图以感染病毒并治疗后获得的自然免疫来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因此欧美新增确诊病例数在第四轮疫情中大幅度上升。从2020年2月初至2021年10月15日共620天,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累计感染率分别为10.6%、12.3%、5.2%和13.5%;而从2021年10月15日到2022年4月25日共192天,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累计感染率分别上升到42.1%、32.3%、29%和24.3%。 在经历了疫情迅速扩散后,从2022年1月下旬开始,欧美疫情总体上趋于缓和;即使大幅度放松防疫隔离措施,也没有引起疫情的明显反弹。这是否说明欧美免疫屏障是否已经成功建立了呢?首先我们看到伴随新增确诊病例下降的是新增检测数量下降,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检测数量均较高峰期减少八成左右(德国减少约六成);相比之下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新增确诊病例较高峰期分别减少79%、82%、50%和94%,除美国外新增确诊病例的减少与检测数量的减少基本一致,因此有可能的情况是疫情扩散速度并没有变化多少,只是因为没有检测所以没有确诊。没有检测是因为随着欧美政府放松防疫措施后,核酸检测从免费变成收费的了,核酸检测配置也大幅度减少,而不是民众不愿意去检测。其次我们看到除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累积死亡率(因新冠感染而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与新增确诊病例的明显下降是有出入的,原因可能是真实疫情扩散速度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并没有向统计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处理,只有重症危症感染者为取得政府医保援助才报告。最后是因为新冠病毒变异很快,接种疫苗和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无法有效防御新出现的变种,因此群体免疫屏障本身很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的统计数据,自2020年4月开始以来,英国已有74人四次感染新冠病毒,超过8700人感染了三次病毒,近80万人感染了两次。因此在新冠疫情不断变异和抗体效力持续衰减的情况下,欧美疫情扩散速度的放缓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放松防疫措施所导致的检测和报告数量减少,而真实的疫情扩散速度并没有太大变化,亦即是说目前数据尚不能证明欧美已经成功构建群体免疫屏障。 在不能确定是否成功构建群体免疫屏障之前,欧美政府就匆忙宣布抗疫取得胜利,从而大幅度甚至完全取消防疫措施,是一种对自身民众和对世界其他地区不负责任的表现。但由于欧美社会传统文化强调自由至上和弱肉强食,欧美即使抗疫失败,因疫情扩散而死亡或者无法正常应对生活工作的人持续增加,欧美民众也是把这视为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除了那些抵抗力弱因此更容易受到疫情伤害的部分民众以外,欧美政府的糟糕抗疫表现并不会导致其民意基础大幅度受损。即使在美国,拜登政府的超低支持率也更多是因为高通胀压力而不是疫情扩散。这其实反过来,也决定了欧美政府的防疫策略选择。 2.2 改弦更张的新韩越 与崇尚自由至上、不自由毋宁死的欧美相比,东亚东南亚地区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更多考虑到疫情扩散对民众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而普遍采取较为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即使没有像中国这样做到严格的动态清零,但也会在经济增长与疫情防控之间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因此在Omicron变种扩散之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其实都不错。但在欧美决定放开躺平从而变成新冠病毒海洋之后,世界其他地区的防疫难度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国土面积小且人口流动性大的沿海国家地区。这其中新加坡、韩国和越南三个国家,综合考虑到自身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以及大幅上升的抗疫压力,就从原本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转向欧美的开放躺平策略。 在2021年10月15日,新加坡、韩国和越南三个国家的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6%、0.7%和0.9%,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5.3%、78.9%和43.5%(越南疫苗接种率在实施开放躺平策略后快速上升,到2021年底已经上升到80%左右)。截至2022年4月25日,新加坡、韩国和越南的累积感染率分别上升到21.7%、33.2%和10.8%,而累积死亡率也分别从0.004%、0.005%和0.021%上升到0.024%、0.043%和0.044%。基本上,这三个国家的新增确诊病例在40天内大幅度上升,随后又明显下降。 从图14和图15可见,新加坡、韩国和越南在累积死亡率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通过放松防疫隔离措施,使得累积感染率基本上上升到欧美平均水平,而目前这三个国家的疫情扩散速度也得到控制,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是可以在Omicron变种冲击下以较小的代价躺平。实际情况是什么呢?首先前面部分分析欧美尚未确定是否成功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逻辑过程同样适用于这三个国家,尤其是韩国和越南检测阳性率分别达到42%和92%,说明它们疫情得到控制更多是因为“不检测所以无确诊”。其次短时间内确诊病例的大幅度增加势必严重冲击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甚至产生人道主义危机,在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之际,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敌人所利用,从而对社会稳定局面造成更大冲击。最后就算是这三个国家的累积死亡率相对于欧美来说比较低,但在这次开放历程中新增死亡人数也达到万分之2以上;以中国14亿人口计算那就是28万,短期内因为防疫不力而导致如此多死亡肯定是一场政治危机。 2.3 表现各异的大中华区 在大中华区,虽然各地文化传统更为接近,早期所采用的防疫策略也都是动态清零,但由于各地政策执行力度不一,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中华区内部在Omicron变种冲击下的防疫表现差异很大。 总体上来说,澳门地区不愧是防疫优等生,作为一个国际性都市,即使在Omicron变种冲击下,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好疫情,更是完全杜绝死亡病例的产生。这一切既与澳门高度发达的公共卫生系统和相对较小的人口规模有关,也离不开澳门政府的防疫政策执行力度和大陆地区的鼎力帮助。 香港地区作为一个人口流动性非常大的国际性大都市,在疫情前期的表现也是非常优秀。但在Omicron变种冲击下,由于未能及时调整防疫策略,造成疫情严重扩散,目前香港累积感染率已经上升到15.9%,并且外溢到大陆地区。更严重的是,由于香港老龄化相当严重,而且老龄人口疫苗接种率不高,因此本轮疫情当中香港病死率高达0.76%,这一读数在全球来说也是相当高的。所幸在大陆的全力支援下,香港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目前香港日均确诊病例已经下降到500以下。 台湾地区人口流动性较低,又有相当的纵深保护,防疫措施有针对性,因此台湾的疫情防控情况也很好,累积死亡率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但4月份以来台湾疫情也明显恶化,台湾当局有放弃动态清零策略的倾向,对此我们紧密关注。 大陆地区除了2020年春季的疫情扩散外,通过严格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动态清零策略,基本上抵御了全球疫情的几轮冲击,累积感染率和累积死亡率都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但在香港疫情的外溢影响下,由于部分城市的防疫策略未能有效调整,3月份以来大陆防疫形势严重恶化,若干大城市被迫进入全域实际封城状态,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也给予外界攻击中国防疫策略的借口,教训可谓非常深刻。所幸在党和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目前大陆地区疫情也开始缓解,4月28日新增感染者已经下降至1万左右。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如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所说的,动态清零防疫策略和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是相互协同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我们相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必将走出一条更有包容性的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抗疫路径。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1-60635739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联系电话:021-60635728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