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流动性观察的微观视角-230213

《中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流动性观察的微观视角-230213(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流动性观察的微观视角-230213(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相比超储率的估算,流动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对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的跟踪。本文通过分析各类机构资金融出、融入规模和价格变化,从微观视角观察流动性变化。
各类机构资金融出或融入行为特点差异明显。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主要包括11类参与主体。1)从资金融出看,银行是最重要的“贷款人”。2021年以来,银行整体逆回购余额月度均值都占到全市场的60%以上。2)从资金融入看,非银机构是最主要的“借款人”。2021年以来,非银机构中的券商+保险+基金公司合计正回购余额月度均值约占全市场的40%左右,此外银行理财占比约为10%。3)从资金净融出看,大行+股份行、货币市场基金是关键。货币基金是唯一表现为净融出的非银机构,净融出余额均值中枢在1.1万亿元以上。
从三个维度构建流动性跟踪的微观指标体系。1)资金供给:利用逆回购余额和正回购余额的比值来计算融出/融入比率,进而代表银行实际融出资金的能力;跟踪大行融出资金的价格,即主要逆回购品种R001和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变化。2)资金需求:利用非银机构逆回购和正回购余额的比值来计算融出/融入比率,以衡量非银机构资金缺口的变化;计算非银机构正回购利率和大行逆回购利率的利差,用于衡量流动性分层情况。3)质押券结构:质押物直接影响质押率和回购价格,因此需要关注非银机构逆回购质押券的分布,特别是信用债的占比变化。
利用微观指标解释近期流动性变化。指标计算上选取日频样本数据,同时进行20日移动平均处理。
1)从大行+股份行融出/融入比率看,截至上周五为4.72,资金融出能力大幅下降;截至上周五大行隔夜逆回购利率为1.79%,相对于跨年前后1%的低点大幅回升近80bp,价格指标同样表明银行资金供给出现收紧趋势。
2)从非银机构融出/融入比率看,截至上周五为0.49,1月中旬以来资金缺口明显放大。不过,大行+股份行融出/融入比率的拐点明显领先非银机构,表明近期资金面收紧的主因是银行资金融出能力的下降,而不是非银机构资金需求的明显上升。从底层数据看,1月中旬以来非银机构正回购余额明显下降,逆回购余额略有回升,同样印证这一结论。从非银机构正回购利率和大行逆回购利率的利差看,11月理财赎回冲击发生后明显走阔,截至上周五仍有18.6bp。
3)从非银机构逆回购质押券分布情况看,11月中旬起信用债占比不断上升,在去年末达到阶段性高点。不过,近期非银逆回购质押券中信用债占比已经逐渐回落,意味着这一因素对于流动性分层的影响已经有所弱化。
主要结论:
1)近期资金面收紧主要由于大行资金融出能力下降,非银自身的资金融出能力和资金融入需求较为稳定。大行资金融出能力下降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春节后央行正常回笼节前逆回购投放资金背景下,现金回流速度可能不及时;二是信贷“开门红”背景下,银行特别是大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也会导致基础货币消耗。
2)1.8%可能是隔夜资金价格的新中枢。大行隔夜逆回购利率和7天OMO的利差已经回升至去年4月以前的区间,预计资金利率中枢进一步明显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在大行资金融出能力下降背景下,需要关注央行后续“补水”的具体方式,比如本周MLF续作情况,一季度降准的可能性。
3)非银机构行为整体趋于稳定。一方面资金缺口压力并未显著恶化,另一方面质押券结构有所改善,流动性分层现象预计逐渐改善。不过,2-3月部分封闭式理财产品赎回压力仍有待释放,如果大行资金融出能力继续下降,资金面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大。
风险提示:1)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风险;2)指标计算的前提假设和实际情况偏差较大;3)央行后续货币宽松力度不及预期,资金价格大幅上升;4)理财产品后续修复情况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