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

上传日期:2023-02-10 17:09:19 / 研报作者: / 分享者:1005690
研报附件
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pdf
大小:108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

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
文本预览:

《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4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基金会-首都绿色电力采购交易政策建议研究报告-221231(41页).pdf(4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一、首都绿电交易建议
  加强绿电区外购电的措施和建议
  倡导用户与区外绿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约,积极争取输电配额并加强自身绿电购买力。建议一是鼓励绿电用户与区外绿电企业签订年度合约并建立长期合作联系,二是在年度和月度市场中争取更多的绿电落地首都输电配额,三是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引导激发终端用户的绿电使用意识并推动构建全民分摊环境价值的机制。
  推动首都绿电建设和消费,打造自身硬实力
  尽快核查北京地区绿电开发潜力,构建绿电用电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分布式电力交易落地实施。建议一是推动制定首都绿电开发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激励政策,二是大力推动建设柔性负荷资源,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三是推动分布式电力交易落地,建立试点地区先行先试。
  出台激励型政策激励用户主动消纳绿电,推进构建绿电交易资金形成良性疏导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用户主动采购和消费绿电,同时出台高耗能企业参与绿电交易的责任权重政策,积极推进绿证、碳市场的建设和协调发展。
  保障绿电交易电量按计划完成交割,大力推动负荷侧灵活性资源协同新能源生产消纳。一方面鼓励发电侧资源开展灵活性改造,另一方面在有限发输电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进负荷侧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调控,保证电力平衡加大新能源发电和消纳。
  深入推进绿电交易,鼓励用能企业开展“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或者与新能源企业达成长期购电协议(PPA)。鼓励用能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获得消纳凭证。与此同时,引导新能源企业放弃补贴,参与“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满足金融、高科技等行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绿电消费需求。
  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推进构建“双绿电交易”实现绿电环境价值全流程。建议建立双重绿电交易品种,现有绿电交易为绿电交易A,保障消纳和享受新能源补贴的电量作为绿电交易B,通过结算分劈提供用户绿电使用电量,为后续绿证、碳交易提供交易依据。
  二、区外绿电交易建议
  建立跨区绿电的途径与计量分解机制,实现跨区绿电环境价值。通过顶层设计建立绿电整体核算和分解体系,实现分层分区和转供绿电的全面核算。建议采用“平均绿电”的方式,即先在一级电网中,从源端到受端按关口上网和下网计算绿电,然后逐级分解,由此可以到每一个受端给出平均的绿电消纳量。
  三、绿证交易政策建议
  建立“证电合一”的绿证颁发和交易分配机制。建议有序开展绿电、绿证交易,绿电交易主要开展“证电合一”的绿电和绿证捆绑式交易,绿证市场主要开展非捆绑式绿色证书交易。建议统一当前绿电发电量证书与绿电消纳量证书为绿色责任证书,由国家统一机构生成,交由交易机构确定其证书初始权益归属。
  构建绿证环境价值实现的绿证市场交易机制。建议积极探索创新不同的政策机制激励绿证市场交易活力,结合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机制,引导电力用户绿证消费需求,同时积极推动绿证核算与碳排放权履约的衔接。
  四、绿电市场与碳市场联动
  建议在实现“证电合一”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电力市场绿电交易与碳市场CCER交易的共享联动和可追溯机制,具体实施时应关注五点:1)促进新能源发展,增加新能源装机水平;鼓励新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消纳,双措并举;2)避免绿电与碳市场CCER重复计算,建立溯源机制,提高绿证的国际认可度;3)引导国际化企业、外向型企业、高新企业等积极参与绿电和绿证交易,提高绿电与产品竞争力的适配度,避免资源浪费,保持国际竞争力;4)倡导绿电与CCER有序共存,绿电重点适配国际化、出口型、高新企业,后者在碳排放权市场满足控排企业降低履约成本;5)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国际认可度。
  五、绿电与国际碳市场互认
  建立与国际碳市场互认和技术储备。我们应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建设,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议在中欧之间、亚欧之间研究建立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交通的排放问题。在技术储备方面,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自信任、公开透明、不可篡改、集体维护以及隐私保护等特点,在跨国互认中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 收起<<
相关研报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