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3年第5期(总第460期):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主要着力点-230201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3年第5期(总第460期):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主要着力点-230201(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3年第5期(总第460期):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主要着力点-230201(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目标和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升华和战略安排,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未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特别把握发展、创新、开放、安全四大重点。
中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新中国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逐步形成
建国初期,工业化就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1亿元和119元。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过半,工业体系以初级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面貌,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四个现代化”目标逐步形成。在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我国于1964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目标。在“四个现代化”目标引领下,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突破,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