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2023年消费研究系列二:消费的“疤痕”,修复多少?-230128

《海通证券-2023年消费研究系列二:消费的“疤痕”,修复多少?-230128(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通证券-2023年消费研究系列二:消费的“疤痕”,修复多少?-230128(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我们基于海外经济体的经验,从总量和结构来分析消费修复的高度,以及可能影响消费修复高度的因素。
从海外情况来看,在消费修复近半年后,疫情造成的“疤痕”仍未消退。2022年一季度开始,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完成了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消费先后进入复苏通道。但截至2022年三季度,仅有美国的消费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相对而言,欧美国家的消费修复水平较高,而亚洲地区的消费修复程度相对偏低,仅修复至无疫情情形下的九成左右。
居民收入和超额储蓄是影响消费修复高度的最主要因素。疫后消费修复高度的差异,受到居民收入、超额储蓄规模和结构、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居民的未来预期等因素影响。超额储蓄的结构不同,对消费的提振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如果超额储蓄的来源是“超额”补贴,那么超额储蓄更多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提振消费的效果更强。如果超额储蓄更多来源于“减少”开支,那么超额储蓄集中在高收入群体中,对消费总量的刺激相对有限。
从消费大类来看,耐用品修复偏慢,但由于本身受疫情影响较小,当前基本都已修复至无疫情情形下的水平。而服务消费由于弹性较大,修复斜率高,则最终修复的高度偏低。从细分品类来看,在疫情影响消退后,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商品消费中的纺织服装等出行相关品类弹性较大、修复较快,而其他商品消费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趋势。不过,从修复程度来看,服务消费的最终修复高度较商品消费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