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2023年财政与地方债务展望:破釜沉舟,债务压力中的财税改革-230119

《中信建投-2023年财政与地方债务展望:破釜沉舟,债务压力中的财税改革-230119(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2023年财政与地方债务展望:破釜沉舟,债务压力中的财税改革-230119(19页).pdf(1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2022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压力愈发趋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但更深次的是当前我国财税体制面临挑战。展望2023年,如何在保障财政逆周期调节下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关键点。未来重点关注三方面改革方向,一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再重塑;二是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三是重新调整地方政府债券安排。
内容要点
展望1:一般预算收入有望企稳
2023年我国经济将触底回升,但节奏上以缓为主。一般预算收入有望企稳。结构上看,税收收入将有所回升,非税收入的高增在政策限制下难以持续。土地财政在地产大周期趋势下行背景下,恢复仍路长且艰。预计2023年土地收入仅在2022年基础上小幅环比回升。
展望2:赤字专项债将继续发力
预计2023年赤字率重回3%以上,在3%-3.2%之间,高于疫情前水平,但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水平。专项债方面,2023年经济压力高于2022年计划时水平,因此今年新增专项债将超过3.65万亿元,但预计不会高于2022年实际执行的4.15万亿元水平。
展望3:广义财政可能保持克制
在财政压力背景下,广义财政继续发力值得期待,不过力度预计将小于2022年。节奏上看,广义财政发力空间并非是“制度化”安排,而是体现政策“相机抉择”。若2023年经济下行仍难以扭转,预计广义财政力度将在下半年后有所提升,反之则保持克制。
改革1:政府间财政关系再重塑
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主要分为央地关系与省以下关系两个方面。央地关系改革主要是要提升中央支出责任,避免地方财税压力过大。省以下改革核心是弥补政策空白,制度化保障县区财政的稳定性。
改革2:土地改革助力隐债化解
土地财政制度改革与化解隐性债务息息相关。土地收入本质是中央留给地方的自留地,过去20年房地产大周期上行带来的土地市场景气是催生隐性债务的根源。根治地方债务问题核心在于土地改革,目标是增加中央对土地收入的控制,减少地方经营土地的热情,降低地方违规举债动机。
改革3:地方债制度安排需调整
我国地方债额度取决于逆周期力度,这使得地方越是宏观不好越加杠杆,债务压力上升。如果不把逆周期调控职责从地方债剥离,那么就应承认地方债“国债化”趋势。另一方面,当前地方债“转贷”制度没有克服“国债转贷”的“低效率”。需促进地方债“市场化”,将省级“代举代发”机制变革为“省级核举+市县自发”。
风险提示:财政支持力度减弱,超预期信用风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