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证券-保险行业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点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位于4~5.7%区间,近4成账户高于5%,收益率具备竞争力-230115

《财通证券-保险行业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点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位于4~5.7%区间,近4成账户高于5%,收益率具备竞争力-230115(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通证券-保险行业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点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2022年结算利率位于4~5.7%区间,近4成账户高于5%,收益率具备竞争力-230115(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2年纳入个人养老金的八款专属养老保险产品结算利率均不低于4%,约9成账户高于4.5%,且进取型账户均超5%,收益率优势凸显。1)8款产品16个结算账户(每个产品分为稳健型、进取型两账户)结算利率分布为:4%(1个),(4-4.5%](1个),(4.5-5%](5个),5%+(9个)。 同期,养老目标日期、风险基金2022年简单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3.75%、-6.73%;四大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5年期整存整取最高利率仅4%,保险产品收益率优势显现。2)未纳入个人养老金的6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12个账户结算利率亦均高于4%,具体为:(4-4.5%](5个),(4.5-5%](5个),5%+(2个),收益率整体较个人养老金产品稍低,但仍为较高水平。根据规定,符合要求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均可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畴,预计后续产品扩容后,收益率仍有支撑。
22年结算利率较21年仅小幅下降,险企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稳健性强。与21年相比,专属养老保险产品结算利率有所下滑,但降幅大多在0.5pct左右,即便在22年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收益率仍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险企穿越周期的长期投资能力显现,后续收益率稳定性可预期。
长期来看,保险产品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独有的保障属性+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3年险企个人养老金规模有望达到30亿,2032年有望达到近6千亿。1)养老投资与日常投资相区分,其主要目标是保障未来养老生活而非获取超额收益,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更为重要,保险产品具备保底收益、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可抵御长寿风险、可附加养老服务及保障责任等特征,与客户需求相契合,长期竞争力强劲。2)客户个人养老金的产品配置应是持续观察、动态调整的过程,险企凭借其穿越周期的长期资金管理能力、持续稳定且相对银行有竞争力的收益,吸引力将日益提升。我们测算2023年险企个人养老金市占率为10%,规模为30亿元,2032年个人养老金保险配置比例有望达到25%,险企个人养老金规模有望达到近6千亿。
预计大型险企以个险渠道为主,代理人渠道稍弱的险企则通过银行代销快速上量。1)我们判断,大型公司国寿、太保、平安、友邦中国可能倾向于主要通过个险渠道推动个人养老金产品,从而把握客户资源进行再开发;同时,由于银行具备账户与客户资源双重优势,通过银行代销,是快速上量的另一路径,代理人渠道相对较弱的公司(如阳光、大家等)将会以此为主渠道。2)对于集团内有银行的保险公司,如国寿、平安,代理人推动开户+产品结合,销售逻辑更顺;并且在监管放开的前提下,代理人可以代销综合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务规划,有助于提升高素质代理人收入,提高客户粘性。
当前险企个人养老金推动仍较为滞后,完全投入后预计保费规模可观。当前银行占据账户优势,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的积极性较高,保险公司由于系统对接的问题,目前仅有8款产品参与试点,待保险公司产品布局完善,叠加渠道培训成熟,在个人养老金市场将厚积薄发。我们判断,险企个人养老金的拓展途径在于:1)以客户为导向,而不是以佣金利益或价值率为导向,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后续通过服务挖掘客户在个人养老金需求之外的养老金累积和养老消费需求,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保障、财富管理需求。2)服务属性是保险独有的长期竞争优势,险企应立足服务属性,以养老保险产品为核心,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打通养老上下游产业链,开拓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慢病管理等养老服务场景,为客户提供集社区/居家养老、护理与传承为一体的综合养老保险解决方案,满足居民储蓄与投资之外的养老进阶需求。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长期来看,待保险公司产品布局完善,叠加渠道培训成熟,在个人养老金市场将厚积薄发。短期来看,保险公司负债端呈现好转信号,一方面储蓄险销售仍将保持景气,另一方面,代理人队伍有望底部企稳,银保渠道贡献将继续提升。当前第一波疫情态势已大幅减弱,预计保单负债端修复将早于预期,有望在春节后(即2月)开启修复。在资产端,2023年疫后经济复苏成为主线,消费修复的弹性有望充分释放,叠加地产需求侧的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韧性,经济回暖预期的落地将支撑长端利率继续抬升,有望进一步打开保险股估值向上修复的空间。截至1月14日,国寿A、平安A、太保A、新华A的2023PEV分别为0.75、0.59、0.42、0.36倍,历史估值分位分别处于17%、7%、7%、6%。国寿H、友邦、太平的2023PEV分别为0.25、1.61、0.16倍,历史估值分位分别处于10%、28%、10%。建议关注2023年负债端增长预期较好的低估值标的,如中国人寿A/H、新华保险、中国太平H。
风险提示:保险公司全面投入参与个人养老金的进度不及预期;后续专属养老保险产品收益率不及预期;代理人规模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