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2022年年度全国及重点区域城投债市场追踪及市场关注:全年发行和净融资双降,持续关注弱资质城投的债务滚续及流动性风险-230113

《中诚信国际-2022年年度全国及重点区域城投债市场追踪及市场关注:全年发行和净融资双降,持续关注弱资质城投的债务滚续及流动性风险-230113(3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诚信国际-2022年年度全国及重点区域城投债市场追踪及市场关注:全年发行和净融资双降,持续关注弱资质城投的债务滚续及流动性风险-230113(35页).pdf(3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全国及区域发行情况
发行方面,2022年城投债全年共发行7,549只,发行总额为54,373.34亿元,尽管和历史年度相比维持高位,但发行总额与2021年全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发行总额和只数同比分别降幅为11.83%和11.85%;此外经过历年的高额发行,目前城投债开始进入偿还高峰期,2022年偿还只数和偿还总额较上年明显增加,带来2022年全年净融资额为10,935.93亿元,同比降幅为62.05%。
2022年全年各级别城投发行人发行总额和净融资均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差异很大,发行方面,AAA城投发行人发行总额同比发行降幅最小,为3.96%,AA+和AA城投发行人发行总额分别下降了11.69%和20.50%;净融资方面,AA发行人净融资额同比下降了79.50%,为各级别主体净融资额下降幅度最高的类别,弱资质的城投企业后续偿债压力凸显。省级下降幅度最少仅为2.04%,市级和区县级城投企业发行规模分别为20,708.64亿元和18,667.0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96%和22.43%,区县级城投企业发行降幅最高;净融资方面,仅省级城投企业表现净流入,区县级、市级、园区城投企业净融资同比大幅下滑,分别为65.22%,52.70%和47.49%。区县级城投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在发行和净融资双降格局下,后续再融资环境是未来关注重点。
到期方面,2023年AA+和AA主体级别企业需偿付的城投债规模分别为9,742.61亿元和8,572.04亿元,加总占比为56%,考虑到当前金融机构避险情绪抬升,弱资质发行人面临更大的再融资和偿债压力。2023年区县和中西部地级市城投企业受到再融资环境的影响更大,园区城投受到产业政策和房地产行业影响更大,后续偿债情况需持续关注。
区域发行方面,2022年城投债发行排名第一的大省仍然是江苏,发行规模为12,734.93亿元,同比下降16.89%,发行过四千亿的省份还有浙江和山东,2022年分别发行6,183.75亿元和4,428.91亿元,三省发行总额占全国发行的42.9%,几乎占到全国发行的半壁江山,浙江和山东2022年发行同比分别下降23.00%和13.37%,江浙发行下降明显。其他发行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四川、湖南、天津、广东、河南和安徽。此外,发行方面有改善的有天津、河南和上海发行总额同比增长27.03%、24.98%和23.29%,尽管受疫情严重冲击,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但城投债发行情况整体良好。但净融资额方面,江苏、浙江和山东2022年净融资额同比下滑明显,分别下降了73.25%、61.60%和36.91%。西南区域和西北部分省份净融资额下降明显,甘肃省受兰州市级平台非标逾期及债券技术性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影响,融资环境显著恶化。
2023年城投债市场趋势和关注要点
对2023年城投债市场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认为城投政策边际转松,但“紧融资”方向不变,2023年会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继续发挥财政在逆周期调节中的关键作用,尽管房地产行业有望在2023年有一定修复,但地方财政整体恢复情况有待持续观察,财政偏紧情况依旧突出,预计城投行业经济财政支撑面仍较弱,且呈现进一步分化的格局。
第一、弱资质企业的债务滚续及流动性风险需高度关注。城投债经过多年的扩容目前进入偿债高峰期,但基于城投企业特殊的属性,自身经营获现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偏弱且高度依赖于再融资情况。弱区域省份因整体经济财政实力较弱,债务规模超过财政承受力,在经济下行,政府严控债务增速以及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需着重分析弱区域债务化解方案的有效性及后期的影响,关注弱区域债务高企城投企业的债务滚续及流动性风险。
第二、房地产行业修复以及疫情后恢复的程度对地方综合财力的影响,各地恢复程度或呈现分化趋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城投公司的发展关系密切,房地产市场的恢复从地方综合财力和城投公司回款以及和房地产相关的业务开展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考虑疫情影响程度减弱,各地2023年进入恢复经济稳增长的阶段,但前期部分区域受疫情以及调控影响更加严峻,恢复的程度有待持续关注,各地恢复程度或呈现分化趋势,或将进一步对城投企业债务到期压力产生影响。
第三、整合持续推进,定位和功能更加明确,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促进城投公司和财政可持续发展。
第四、尽管监管对城投企业的方向是开“前门”、堵“后门”,但底线依然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因此短期内城投企业公开债实质性违约的概率不大,但需关注弱区域债务化解方案的有效性及后期影响,部分弱区域再融资压力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