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银行业2022年12月银行理财市场回顾: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230110

《中信证券-银行业2022年12月银行理财市场回顾: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230110(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银行业2022年12月银行理财市场回顾: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230110(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2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3,187只,环比增加14.7%,同比减少23.0%。12月产品整体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降,而封闭式产品尤其是1-3个月短期限封闭式产品占比明显提升。根据统计样本测算,2022年12月1日前成立产品在12月末合计存续规模较11月末下降幅度约4.8%,对应全市场赎回量级约1.4万亿元。
▍发行数量:12月发行产品3,187只,环比连续两月增加。2022年12月共新发3,187只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环比增加409只,环比增加14.7%;同比减少952只,同比减少23.0%,单月发行数量为下半年以来最高值。
▍发行方:理财子发行数量占比大幅提升至接近50%。2022年12月新发行产品中,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1,403只,占比44.0%,占比大幅提升至接近50%;农商行发行产品791只,占比24.8%;城商行发行产品758只,占比23.8%。信银理财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71只排名第一,中国银行发行152只排名第二,兴银理财发行150只排名第三,12月发行产品数量前十大发行方中有9家理财子公司。
▍产品类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2022年12月,全市场新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3,109只,占比97.6%;混合类产品54只,占比1.7%;权益类产品23只,占比0.7%,总体来看,新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理财子公司12月新发行的1,404只产品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分别为1,359/24/20只,占比分别为96.8%/1.7%/1.4%。其中苏银理财、民生理财、汇华理财新发行混合类产品占比较高,分别为15.0%/9.8%/9.1%;民生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新发行权益类产品占比较高,分别为8.2%/7.7%/7.4%。
▍投资期限:6个月-1年(含)期限产品占比提升。2022年12月,全市场新发行1年以上期限产品1,028只,占比32.3%;6个月-1年期限产品1,154只,占比36.2%;3个月-6个月期限产品804只,占比25.2%;3个月以内期限(含T+0)产品182只,占比5.7%。整体看6个月-1年(含)期限产品占比提升,较上月+1.5pcts。理财子公司12月新发行的1,403只产品中,1年以上期限产品占比达48.4%,其中施罗德交银理财、汇华理财、恒丰理财、南银理财和浦银理财1年以上期限产品占比较高,分别为100.0%/81.8%/80.0%/77.3%/76.2%。
▍业绩比较基准:整体延续下降。按投资性质区分,2022年12月新发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分别为3.84%/4.17%,分别较上月-0.07pct/-0.13pct,均有所下降。按投资期限区分,2022年12月新发行理财产品中,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分别为3.30%/3.47%/3.76%/4.23%/5.01%,分别较上月-0.28pct/-0.13pct/-0.10pct/-0.04pct/-0.13pct,各期限产品平均业绩基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3个月期限产品下降明显。
▍运作模式:封闭式产品占比明显提升。2022年12月,全市场新发行封闭式产品2,834只,占比88.9%,较11月显著提升3.4pcts。其中当月新发行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期限产品中,封闭式产品占比分别为87.0%/95.3%/91.4%/88.2%/96.2%,分别较11月对应期限的产品+22.2pcts/-1.1pcts/+2.8pcts/-0.2pct/+3.0pcts,尤其是1-3个月期限的封闭式产品占比大幅提升22.2pcts,一定程度体现12月发行方更愿意发行封闭式产品来避免投资者在运作期内赎回。
▍12月理财市场赎回情况测算分析:根据统计样本测算,2022年12月1日前成立产品在12月末合计存续规模较11月末下降幅度约4.8%,按全市场30万亿的总存续规模估算,12月单月全市场理财赎回量级约在1.4万亿元。选取运作周期(最小持有期)在一月以内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类(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案例进行分析,符合条件的样本案例共192只,这些样本12月末存续规模较11月末下降幅度平均值为12.7%,大幅高于全部产品存续规模的下降幅度(4.8%)。
▍风险因素:1)居民投资理财产品意愿保持低位;2)理财产品业绩大幅偏离业绩基准;3)行业监管政策调整;4)部分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数据平台,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可能与后续官方披露结果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