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

上传日期:2022-12-23 17:56:51 / 研报作者:张若海 / 分享者:1007877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pdf
大小:732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

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ESG评价系列行业专题(四):乘用车行业ESG,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221223(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整车行业正在迈入智能化、电动化与出海化的发展新阶段。ESG理念作为重要工具可推动“双碳”目标落实,同时助力汽车企业在新发展阶段中,高效实现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双赢。我们基于行业发展大势,结合中信证券通用ESG评价准则,面向乘用车子行业,围绕管理层背景、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绿色业务机遇与企业产品,针对性提炼出5个行业实质性议题。总结看,出海应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投资机遇。
  ▍汽车行业电动化成为“双碳”目标重要抓手,ESG理念在汽车行业愈发重要。我国将“双碳”作为战略目标,而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占比接近10%,其中约90%来自道路交通运输,因而以乘用车、商用车为首的汽车产业能源转型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抓手。由于ESG理念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ESG可作为重要工具推动“双碳”的落实,故ESG在汽车行业愈发重要。
  ▍泛ESG资金积极配置汽车行业,高ESG评价企业受资金青睐。聚焦ESG基金重仓汽车行业变化情况,泛ESG资金对汽车行业配置比例呈提升趋势,其中低碳及绿色发展基金配置汽车行业的比例上升尤为明显,2022Q3达9.4%。此外,资金偏好与ESG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于公募及北向资金而言,ESG评价越高的企业被资金配置的比例越大。
  ▍乘用车行业聚焦:电动智能驱动发展,出海开拓增量。
  (1)电动化、智能化:市场接力驱动电动化渗透,消费升级带动智能化发展。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以响应“双碳”政策,新能源乘用车快速渗透,中信证券研究部汽车组预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657万辆,同比增长97.8%;面向2023年,优质供给的增加、补能网络的完善将驱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870万辆,同比增长32.4%。汽车消费升级现象明显,25万元以上乘用车比例不断增加,从2017年的13%提升至2022年的21%。25万元以上乘用车作为智能化主战场,其不断扩容正助力智能化持续渗透。我们看好汽车行业的消费升级,继续促进智能化持续发展。
  (2)出海:优质产品驱动出口持续火热,预计2023年乘用车出口同比增长43%。近两年中国车企出海布局成果得以兑现,迎来出口高增长期。我们看好自主品牌崛起、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信证券研究部汽车组预计2022年、2023年国内乘用车出口量分别为255/365万辆,同比增长58%/43%。
  ▍乘用车行业实质性议题:出海关注ESG监管风险,电动智能议题蕴藏机遇。出海业务的兴起要求车企重视相应国家ESG监管,减少因不满足监管要求对经营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电动化、智能化作为行业焦点,契合ESG理念进而ESG议题丰富,同时电动智能的优秀表现可提升车企竞争力,电动智能相关议题或将具备较好投资价值。针对电动智能,可关注企业研发、产品落地到消费者态度这一流程下的5个三级议题:(1)管理层背景:董事及高管有电动智能相关背景可助力企业做出更佳决策;(2)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发展新技术的必要前提值得关注;(3)研发成果:跟踪企业电动智能专利情况以判断企业研发投入转化;(4)绿色业务机遇;及(5)企业产品:从车型发布及销量表现观察企业电动智能的产品落地及消费者反馈。
  ▍风险因素:ESG政策推进不及预期;ESG评价体系指标存在缺失;ESG体系量化方法主观性较强;政策数据覆盖不全面可能影响统计结果;专利数据存在缺失;新发车型数据存在缺失。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