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

上传日期:2022-12-21 20:38:07 / 研报作者:罗志恒 / 分享者:1008888
研报附件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pdf
大小:1653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
文本预览: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3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山西: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转型与出路-221221(37页).pdf(3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遍布全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表里山河”之美誉。山西是国内的资源开发利用大省,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7.3%,居全国第三位,煤炭(原煤)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全国16个省区市保供煤炭。经历2012-2016年和2019-2020年两轮煤炭市场低谷后,山西经济近年来整体回暖,2021年全省GDP达到2.26万亿元,跨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为6.48万元,为31个省份中第17位,沉寂7年以后重返全国中游水平。
  由于“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山西受益于煤炭开采带来的大量财政收入,但也面临传统产业附加值不足、居民收入整体偏低、高新产业发展缓慢等挑战。总体上,山西财政具有“两高六低”的鲜明特征:资源税规模和采矿业贡献双高、个税规模和居民收入双低、财政对中央贡献及获得中央补助双低、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双低。
  第一,煤炭开采业是山西的关键“财源”,资源税尤为重要。山西煤炭产业历史悠久,东周时期史料已记载山西盛产煤炭,改革开放后山西把握住国内煤炭需求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煤炭生产,形成了典型的煤炭经济。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维持高位,同时煤炭开采一直是工业领域第一大行业。这一产业特征,也导致了山西财政的“财源”与众不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省份地方财政收入普遍以增值税、营业税(营改增后取消)、企业所得税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为主力,资源税仅占2021年全国地方级税收收入的2.7%。但是,山西凭借发达的煤炭开采,独揽全国21.6%的资源税,资源税规模全国第一,占山西地方税收收入的23.6%,从体量上看甚至远高于山西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享收入。从全口径看(包括中央分享部分),山西煤炭开采业创造的各类税收收入超千亿元,占全口径税收收入的35%,对地方财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山西个税规模和居民收入较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煤炭的“资源魔咒”。山西个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6%,远低于各省份平均的5%,已成山西财政收入的短板。无疑,这是由于山西居民收入明显偏低,2021年山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排全国第26、25位,明显低于人均GDP排位(17位)。在上述现象背后,或能看到“资源魔咒”的影子:一是长期以来煤炭开采成为主导产业、工资高于其他产业,但经过长期开采,优质煤矿逐步耗竭,现有煤矿成本升高、竞争力下降,工资提升乏力,已明显低于陕西和内蒙古两大煤炭主产区;二是从新兴产业看,在煤炭产业比重很高的背景下,非煤新兴产业发展受到挤压,难以提供更多的、较高工资的岗位,而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工资难以单独提升,必然也要受到影响;最终,由于煤炭开采产业比重始终较高,全省平均工资主要与煤炭开采业的工资挂钩,自然也难以提升。
  第三,山西财政收入对中央贡献较低,获得中央补助也较低。山西财政对中央贡献及获得中央补助双低,一定程度上与资源税比重较大、人口等占比偏少有关。煤炭资源税收入全部属于地方财政,意味着山西贡献的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偏少,相对而言中央的税收返还也会偏少。山西拥有3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占比达到30.8%,该比例仅次于中部地区的湖南,高于东部、东北地区所有省份;虽然山西能够获得按照贫困县计算的财政补贴,但由于不属于西部地区,无法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相关的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山西人口等偏少,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也偏少。从净补助看,2020年山西省收到中央财政的净补助为1101亿元,在23个获净补助的省份中位列第19,为中部地区获净补助最少的省份,放在西部地区也仅多于重庆和宁夏。
  第四,山西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较低。山西煤炭开采带来财政收入较多,财政运行较少依赖于一般债,且煤炭产业发展对政府投资及专项债的依赖性较低,同时山西各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的意愿并不强,整体债务规模相对较低。2021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414亿元,排在全国第26、倒数第6位,显性负债率、广义负债率也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从“十四五”来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关头,破除“一煤独大”势在必行,转型之路需要爬坡过坎。在此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甚至是相互交织。例如,能源安全的要求需要实现传统能源的稳产,但低碳革命则需要传统能源实现转型;能源供应的优势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但“一煤独大”的背景下非煤产业缺乏良好发展土壤;实现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需另辟新路,但地方财政短期内仍有赖于能源产业。在此背景之下,山西的财政转型更要兼顾多重目标: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改善民生福利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抓短期窗口和把握长远航向的平衡、经济社会稳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平衡。
  在新的阶段,山西迎来了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重大战略叠加。展望未来,要牢记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制度改革以及风险化解,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一是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挖掘低电价等关键要素优势,打破煤炭“资源魔咒”,力争在非煤产业中铸造区域经济和公共财政新的支柱。二是实施技能富民战略,聚焦新兴产业推进产教融合,培育更多高质量技术人才,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及个税纳税人群体。三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煤炭绿色智能安全开采和高效清洁深度利用,建设电力外送基地,同时要合理控制和稳定原煤生产,为全国能源安全及全省财政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四是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长效化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风险提示:区域经济转型不及预期;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