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保险行业革故鼎新系列四:保险科技产业全景梳理-221220

《兴业证券-保险行业革故鼎新系列四:保险科技产业全景梳理-221220(4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证券-保险行业革故鼎新系列四:保险科技产业全景梳理-221220(43页).pdf(4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根据保险业务链及持牌种类两个维度,大致可将保险科技化产业参与主体划分为1)风险承担者;2)中介经销商;3)监管与行业基础设施;4)底层技术推动者。具体而言:
1)风险承担者:传统险企&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
传统保险公司结合自身IT条线研发和外部技术引入,在产品、营销、运营管理、外部数据互联等方面实现创新。头部保险公司逐步建立起监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数据治理体系。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可实现全业务流程线上化,通过第三方渠道引流,对长尾和年轻客群把握能力更强,目前市场共计4张牌照,业绩分化显著。
2)中介经销商:保险经纪&保险专业代理等
中介机构凭借革新技术逐渐以专业化角色介入产品和服务。除分销业务,保险中介向后端核心与增值服务等领域渗透。健康险相关保险公司与医疗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例如开发可穿戴设备,或通过“保险经纪+TPA”模式将保险支付与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机结合,通过改变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使用方式,提供更准确、安全、高效、直观的健康险服务。
3)监管与行业基础设施:中国银保信、保交所、中保登等
我国保险监管科技起步较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银行与证券行业。目前行业设有中国银保信、中保登、上海保交所等行业基础设施,各部门均尝试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推动行业向标准化、科技化转型,提高监管与市场效率。
4)底层技术推动者:金融IT服务商等
核心业务系统改造仍是保险IT市场最主要业务构成,市场规模稳步扩张。2021年中国保险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从细分市场结构来说,寿险与财险核心业务系统改造占据最大比例。
产业多方位需求均指向科技化转型。1)负债端对更精准的产品定价风控体系以及创新智能化的保险分销渠道管理模式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2)资产端需要打造智能化保险资产管理平台以适应更精细化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3)综合服务运营端对于内部业务协同管理和外部数据互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新会计准则IFRS9、IFRS17要求保险公司亟需建立起能在多个业务系统和财务总账系统之间承担集中会计计量记账的数字化子账平台,对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进行会计计量和估值。
保险科技行业仍处初期发展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实现行业平均保险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超过1%。以保费收入作为衡量基数,囊括保险中介产业科技化投入,预计中长期保险科技化产业收入大概占行业保费收入比的1.5%-2%左右。以5%保费复合增速计算,预计2030年行业保费总收入将达到6.97万亿元,对应我国保险科技市场规模约达1045-1393亿元。
产业投资建议:保险科技领域内,我国尚未出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诸如风险定价等环节尚未有成熟的独立专业化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企业行业格局仍呈高度分散态势。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背景下,部分产业尾部主体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未来预计产业资源将向各赛道头部企业集中。因此,结合盈利情况以及运营风险水平,我们认为现阶段众多赛道中相对更具投资价值的产业方向:一是中后台底层基础框架优化,主要受益者是迎合金融IT国产化趋势,在应用软件和集成软件端具备较高技术转化率,市占率领先的头部技术供应商,二是前端营销创新,主要受益者是具备线上平台流量优势,或是从赋能线下代理人角度出发,盈利表现趋于稳定的专业保险中介公司。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趋严、行业竞争加剧、科技技术应用推广效果不达预期、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