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扩内需,新气象,新作为-221217

《中信建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扩内需,新气象,新作为-221217(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扩内需,新气象,新作为-221217(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
简评:
一、会议对明年经济充满信心,对提振社会和市场信心持乐观预期
会议对我国明年经济增速回升充满信心。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可见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内外复杂环境已有充分估计和认识。但同时提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可见在明年全球经济走弱甚至衰退的普遍预期下,会议对我国明年经济增速回升是充满信心的,我们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将定在5%左右。
会议对社会、市场信心的改善和提振也持乐观预期,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要求“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总体看,会议认为明年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班子加强作为执行落实好各项重点工作等,信心将通过实际效果实现向下传导,预期转弱压力将得以化解。
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财政要加力货币要有力
财政政策取向偏扩张。会提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2021年为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可见总体施政取向上是偏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具体要求是“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同时会议对准财政工具提出“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因此明年预计中央赤字率上行幅度高于地方赤字率,财政减税降费空间减少但贴息工具使用力度有望加大,准财政工具的扩容依然是重要趋势。
货币政策取向偏宽松。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1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可见总体施政取向上是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要求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我们基准判断2023年至少降准一次、降息一次,再贷款和再贴现等直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将继续发力。
三、明年聚焦五大重点工作,扩大消费首次摆在优先位置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对消费的重视度大幅提升。明年外需走弱已成定局,扩大内需愈发紧迫,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尤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主要还是由于2022年消费过度疲弱,截至11月社零累计增长-0.1%,大幅拖累经济增长。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相关领域可能仍有针对性政策出台。投资方面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预计基建投资继续保持一定强度。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通过攻关实现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主要是毫不含糊的亮明支持民营经济的态度,打消社会疑虑。会议要求“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求“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等。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应主要指房地产领域,会提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总体看,房地产市场继续推出针对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和供给端支持政策仍可期待,但不会全面救市场主体,房地产企业仍将分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提出“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四、其他关注点:产业安全,改革红利,乡村振兴,优化疫情防控
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政策要求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因此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一定韧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风险提示:第一,未来疫情走向如何,对经济运行景气度和节奏影响仍大,因此仍是扰动经济运行的核心不确定性因素。第二,对于地产投资何时触底反弹市场仍未达成共识。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超一年,地产投资、销售、价格和三工面积的增速都处于下滑区间,且仍无缓解迹象,政策宽松的效果仍待观察。第三,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资产价格表现和我国出口。第四,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市场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