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信说策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21208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21208(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信说策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21208(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赎回潮或仅剩余波,二级债利差继续上行的幅度预计有限。品种特点决定二级债行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前已经具备尝试抄底的条件。结合曲线形态判断,3年期大行二级债的性价比较高。
▍大行二级债可以视作“准利率债”,其与同期限国开债的走势因时而异。回顾历史行情,大行二级债与同期限国开债之间的走势大抵呈现两种规律:一种是利率与利差反向变动,起到平抑利率波动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稳定器”效应;另一种是利率与利差同向变动,起到放大利率波段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放大器”效应。
▍ 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稳定器”效应。大的历史背景在于,彼时二级债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银行互持现象较为广泛,导致二级债流动性不佳,月度换手率在5%~10%之间。从估值原理出发,流动性差的品种,对利率的反应往往“慢半拍”,导致利差被动走扩或收窄。在收益率反应“慢半拍”以及品种风险暴露的双重驱动下,在2021年2月之前,二级债呈现“稳定器”作用,平滑了基准利率的波动性。
▍ 2021年3月至今,“放大器”效应。在此过程中,调整主要有三波:1、2021年8月24日,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做出指导,主要聚焦成本法估值整改,对理财配置资本债的意愿造成冲击,随后二级债利差大幅上行40bps;2、2022年一季度,权益市场跌跌不休,并在3月加速下行,导致理财“破净”规模增加,引发市场关注,进而传导至赎回压力,资本债通常占用权益仓位,在赎回过程中遭到的抛压较大,引发又一轮利差调整,上行幅度达到30bps;3、2022年11月中旬以来,在防疫政策优化、地产纾困升温的背景下,经济复苏预期迅速升温,基准利率大幅上行,由于债市下跌速率过快,导致基金、理财等净值波动明显,引发“下跌-赎回-加速下跌”的反馈,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挤的赛道,撤退起来越是惨烈,二级债利差由底部上行约40bps,已经接近2021年以来的高点。
▍筹码交换充分,当前是赎回潮的余波。下跌来自于抛压,抛压缓解于换手,放量成交之后,下跌行情往往也将由主浪褪为余波,2021年8月、2022年3月均呈现相似的规律,国有行二级债的月度换手率分别达到25%、22%的相对高点,对应的是利差上行最凌厉的阶段,而次月的换手率均有回落,对应的是利差的企稳乃至收敛。2022年11月,国有行和股份行二级债的月度换手率分别达到27%和22%,筹码交换已经比较充分,12月上旬利差的继续冲高更像是余波,第三方估值预计仍会根据最新的成交情况有所上行,但幅度料有限。从配置角度来看,横向对比几类票息资产,高等级金融次级债的信用风险实际上并未升温,预计不会接棒流动性冲击带来利差的再度上行,这构成了尝试抄底的逻辑。利差何时重回压缩趋势,主要取决于增量资金的入市驱动,这里不应忽视保险开门红期间的资金流入。
▍从当前曲线形态判断,3年期二级债性价比较高。经过近1个月的调整后,当前大行二级债当中,3年期的利差调整比较到位,截至12月6日,3Y-1Y期限利差为45bps,较年初上行21bps,而5Y-3Y期限利差为23bps,较年初下行3bps。以5Y基准利率波动±10bps、5Y-3Y期限利差压缩5bps、信用利差波动±5bps为假设,进行持有期收益率测算,现阶段布局3年期大行二级债是相对不错的选择,结合高估值成交的现状,预期收益率甚至将高于测算结果。
▍风险因素:资金供应收紧;违约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