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债市聚焦系列:混合估值债基即将问世,哪些特征值得关注?-221205

《中信证券-债市聚焦系列:混合估值债基即将问世,哪些特征值得关注?-221205(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债市聚焦系列:混合估值债基即将问世,哪些特征值得关注?-221205(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2年6月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28家公募基金公司申报的定开债基申请材料被接收。根据中国基金报披露信息称,这批基金已经获得了第一次反馈,更有5只产品有望入围首批混合估值基金名单之中,距离产品问世又近一步。混合估值法债基为何受到市场关注?我们认为其优势主要在于净值相对平稳,未来有望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
▍混合估值法债基获得监管反馈,即将问世。2022年6月1日,证监会官网显示,28家公募基金公司申报的定开债基申请材料被接收。根据中国基金报披露信息称,该批债基或为首批采取混合估值法的债券基金,且在近期基本获得了监管第一次反馈,5只基金有望入围首批混合估值基金名单。截至2022年12月4日,6月后共有91家管理人申报了159只定开债基,但是否采用混合估值法仍需验证。
▍混合估值下净值平稳,有助于缓释净值化转型阵痛期债市面临的压力。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基的风险收益特征较市值法估值的债基具有一定优势,在保证一定收益的同时净值回撤和波动较小,但封闭期较长,流动性不佳,而混合估值的债基同时吸取了两者的优点,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保证基金净值相对平稳,而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攻守兼备。2022年11月中旬债市遭遇了大幅调整,理财在负债端压力之下大规模赎回了债基,造成了负向的循环反馈,放大了债市波动,一方面原因就在于理财投资的债基大部分使用市值法估值,在债市波动下回撤较大,若采用混合估值法,回撤和波动将大幅降低,有利于缓解净值化转型阵痛期赎回带来的巨大压力。
▍缩小产品差距,拉齐监管标准,有助于我国资管行业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已经全面净值化转型,但在投资范围和估值方式上相对公募基金仍旧有一定优势。此前监管对银行理财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并未全面禁止,目前银行理财除了债券投资外,还可以在定开和封闭产品中进行非标投资,非标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债券资产采用市值法估值,一定程度了降低了净值波动,有助于负债端的稳定,避免了频繁申赎造成投资策略被迫改变。这点相对公募基金具有较大的优势,不符合监管机构拉齐所有资管产品监管标准的大趋势,因此混合估值法债基应运而生,有助于缩小产品差距,拉齐监管标准,助力我国资管行业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展望:个人投资者相对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更低,对净值波动敏感度更高,对流动性要求较高,而混合估值债基由于波动相对较小,期限较摊余成本法债基小很多,预计将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目前债基投资者结构极度失衡,多为银行自营和银行理财,而理财在全面净值化之后更是由债市稳定器变为波动放大器,债基引入更多个人投资者之后将有助于丰富投资者结构,提高产品运作的稳定性。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银行理财对于混合估值法债基的配置需求集中在三年左右的期限,且封闭期在5年以上基金可以申请场内上市交易,但基金公司需要注意提高相关产品的场内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