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银行业观点重申暨近期事件点评:不错过β,不放弃α,坚定看好-221127

《申万宏源-银行业观点重申暨近期事件点评:不错过β,不放弃α,坚定看好-221127(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万宏源-银行业观点重申暨近期事件点评:不错过β,不放弃α,坚定看好-221127(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轮银行行情自11月启动,11月申万银行指数累计上涨11.5%,跑赢沪深300近4pct,其中11月11日以来累计上涨8.2%,跑赢沪深300近6pct。实质性推进地产宽信用、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预期,这是最直接的催化剂。稳地产、稳增长的政策明确、动作高效,效果未现则不排除再有催化,稳地产也就保障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展望下一阶段,政策面(地产+防疫)、资金面(险资增持甚至举牌+个人养老金入市)、基本面(预计经济稳步复苏,实体企业盈利增速在1Q23筑底,银行基本面改善不会缺席)将共振银行板块β行情,此轮估值修复并非是简单的“单月昙花一现”,我们重申坚定看好银行。基于此,标杆银行股价有望率先补涨迎来估值修复,优质城农商行在此过程中“水涨船高”。中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巴塞尔协议III决定了银行处在业务模式、资产抓手切换的分岔口,充分把握与经济转型方向相契合、高效发挥自身禀赋、深耕客群服务实体、ROE持续回升的优质银行,这是银行α兑现的关键。
事件:1)11月23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支持房地产十六条)。11月23日至24日,六大行陆续与多家房企签订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的协议,合计规模超过1.2万亿元。2)11月25日央行宣布决定于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一、锚定核心矛盾,纠偏悲观预期,催化β行情
1.、多管齐下、方向明确,稳地产意图从宏观定调到微观落地,为房企注入流动性改善融资压力,这是切实推进房地产宽信用,有力打消持续压制银行的风险预期。
1)“稳地产”就是解决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矛盾,估值底部明确,银行修复已“起势”。银行板块估值中枢自2020年以来持续下迁,其背后更源自对盈利和风险预期的不确定性,当前申万银行指数PB(LF)仅0.49倍,远低于2020年疫情最悲观时点(约0.65倍),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仅居于过去五年来1%分位),而其中地产担忧发酵则是核心压制;但市场倾向于“风险前置”,银行基本面真实的波动,无论是盈利表现还是不良生成,实际上均好于市场预期。11月以来申万银行指数累计上涨11.5%,其中新闻报道“支持房地产十六条”推出后,11月11日以来累计上涨8.2%,跑赢沪深300近6pct,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三,银行估值修复已经启动。
2)自上而下“稳地产”政策密集推出,更能看到实质性落地,意图明确态度坚决,银行修复并非只是“暂时性行情”,岁末年初将演绎预期修复带动“第一阶段上涨”。11月多项支持房企政策实质性落地,包括如11月8日“第二支箭”扩容推出后,龙湖、新城、美的置业、万科、金地等优质民企合计获得超900亿元中票注册额度;11月23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正式发布“支持房地产十六条”后,六大行陆续公布与万科、金地、碧桂园、龙湖等优质民企签订综合授信额度,合计规模超1.2万亿元。叠加此前4000亿元保交付政策资金、2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以及央行2000亿元保交楼零息再贷款,表明政策层面在“保项目”的同时,也开始切实缓解优质主体短期流动性压力,实质性化解过去两年以来压制板块估值的核心矛盾。
2、降准同样是疏通信用传导效率之举,通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来适度对冲一低再低的贷款利率来“稳息差”,有效缓和银行信贷支持实体面临的“利率”约束。2021年以来在实体经营压力边际加大背景下,贷款利率再度趋于下行,2022年9月新发放一般性贷款、企业贷款利率分别为4.65%和4%,较去年12月分别下降54bps和57bps,均创历史新低。但同时,央行“减负”动作亦频出,去年以来通过存款定价自律机制改革,以及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银行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等,均有助于稳定负债成本表现。此次央行将于12月5日全面降准0.25pct,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元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降低成本,以上市银行3Q22情况静态测算,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约0.3bps、提振银行息差约0.2bps。我们认为,货币政策“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思路明确,即使未来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负债端减负动作也会同步推出。
3、国内多地疫情虽反复,但“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的出台已代表大方向,进一步强化实体盈利重现向上拐点基础,对于提振需求改善银行基本面压力也是必然趋势。今年以来虽然以基建类为抓手支撑宽信用,但受地产风险压制,企业开发贷、居民中长贷并不景气,同时疫情反复更是直接冲击企业经营、居民消费需求。多家银行调研反馈均有提及疫情对信贷投放效率、实体投资预期影响较大(详见5月15日、6月12日、9月13日发布的系列调研报告)。短期虽然疫情多地仍有反复,但防疫政策优化大方向不变,“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的后续落地执行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催化居民消费需求,这对于从当前银行信贷的被动扩张,向下一阶段由需求驱动的主动扩张将大有裨益。
4、除此之外,每一轮银行行情也离不开资金面的支撑。11月24日太平人寿披露,11月22日通过港股通在二级市场增持并举牌工商银行H股,交易金额约3.1亿港元,险资在市场低谷期主动入场,再度佐证预期底、估值底。此外,养老金第三支柱正式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长期资金入市,蓝筹优势突出的银行板块或更受青睐(目前银行板块对应22年PB仅0.56倍,股息率超6%),亦有助于伴随稳地产、稳经济政策发力见效,提振板块估值中枢。
二、银行基本面改善不会缺席,预计在2023年二季度逐步兑现
1、明年一季度银行面临一次性贷款重定价冲击无可厚非,但市场已有充分预期,同时不要忽视负债端对冲空间。此外,年初往往是稳增长靠前发力、银行以量补价的黄金窗口。以1H22银行重定价结构静态测算,今年5年LPR累计下降35bps将冲击1Q23行业息差约7.8bps,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压力将整体好于国有行和股份行。但我们判断1Q23或为全年行业息差、营收低点,后续也将伴随需求修复逐步企稳,能更好找到合意资产投放、避免非理性价格竞争的银行息差表现更将优于同业。同时不要忽视负债端成本改善的正向贡献。我们静态测算存款自律机制改革、存款定价调整、降准等可以缓释资产端定价下行压力,负债端成本改善成效仍有望在2023年有所体现。此外,稳增长靠前发力下,年初往往是银行信贷开门红的黄金窗口(1Q21、1Q22金融机构对实体贷款分别新增达7.9万亿元和8.3万亿元),以量补价也有助于稳定营收、稳定市场信心。
2、预计实体企业盈利增速在1Q23筑底,银行财报数据或滞后修复但不会缺席,不排除催化银行股后周期行情。根据申万策略观点,当前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扣非净利润已连续6个季度下滑,而4Q22-1Q23可能是本轮企业盈利系统性好转的关键时间点。银行基本面改善虽有时滞但不会缺席,复盘来看,PMI作为银行经营景气的前瞻指标,一般领先银行营收拐点2-4个季度,明年银行基本面也将逐步兑现实体经济恢复,这是支撑一轮经济周期下银行股完整行情的核心。
三、复盘历史,比照2012年,尽管所处经济环境不同但前奏却相似
2012年受前期“四万亿”后遗症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尽管今年经济承压的诱因不同、环境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经济数据、政策方向和力度、资金流向等多方面的趋同表现:
1)经济指标显著承压:2010-2011年通胀压力下的加息导致经济加速下滑,2012年GDP增速由此前近20%降速至约11%,财新PMI落入荣枯线以下,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由2011年近13%降至2012年1月仅2.8%;
2)宽货币拉开宽信用,也伴随财政、地产政策的松绑: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3次降准、2012年6-7月2次降息;2012年5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后续大量基建项目陆续核准推出,带动基建投资增速从2012年初-2%上升至14%。同时降准降息周期释放流动性助推房地产市场回暖,地方以释放刚需为目的的政策调整陆续展开,包括放宽公积金贷款上限、放宽限购等等。一系列稳增长举措驱动社融增速由2012年5月最低约15.1%提速至10月超18%;9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长开始提速、11月重回双位数增长,11月财新PMI结束连续12个月低迷重回荣枯线以上;
3)增量资金入市再成催化:2012年底QFII开户数、投资额快速上升,同时2012年底融资融券规模增长,彼时主要标的集中在银行等指数权重股。此外,史玉柱数次增持民生银行成为板块行情另一催化剂,2012年6月先后4次买入4500万H股,随后9月又陆续买入400万股民生银行A股。
4)诚然,当前经济承压的诱因与12年并不相同,但经济指标、行情启动的前奏是类似的,预期底、政策底、估值底也再次重现。与此同时,宽货币发力,政策面疏通宽信用堵点、叠加资金面支撑,催化银行股行情。当前银行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多重底赋予银行板块更为可观的超额收益修复空间。
四、板块行情由标杆银行启动,但中长期不改银行“α选股时代”
1、现阶段选股聚焦估值承压最明显的标杆银行,11月以来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分别累计上涨28.6%、23.1%、17.7%,以股份行为代表的标杆银行修复弹性更为明显。
2、但优质城农商行在β行情下同样会水涨船高,同时中长期来看,更将持续显现“资产强+风险小”的鲜明特征,驱动ROE稳步提升。经济新周期之下,新旧动能切换决定了银行业务模式面临转型,依赖地产产业链“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银行服务于实体、实体依托于银行,两者同生共荣,新周期下的实体融资需求也决定了银行发展方向。过去不依赖地产产业链、长期深耕实体客群、契合未来新经济发展抓手的银行,其规模成长的持续性、业绩增长的稳定性、资产质量的安全性都更有保障,这类银行将是主角。我们再次重申在我国经济基础、区域活力最好的江浙一带选银行,江浙一带所形成的先进产业集群将派生大量的实体融资需求,赋予当地优质银行更可观的成长空间。我们推断,未来具备α属性的银行也将由此诞生(如坚定小微战略的优质农商行如常熟银行;又如市场机智灵活、利润贡献多元的优质城商行如苏州银行、宁波银行等)。
投资分析意见:稳地产方向明确纠偏银行板块的核心矛盾,政策面、资金面、基本面有望共振银行板块β行情,看好银行。当前选股以前期超跌的标杆银行为先,即宁波、招行、平安、兴业。中长期来看,银行分化仍是主旋律,新周期下“好银行”需要满足两大条件,即资产质量经受住周期检验、在契合政策方向下找到合意资产驱动规模稳步扩张。基于此,我们提出2023年三大选股方向:1)坚定小微战略、成长路径清晰并形成护城河的优质农商行(以常熟银行为代表,包括江阴银行);2)市场机制灵活、区域活力充沛、利润贡献多元的优质城商行(以苏州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3)牌照优势齐全、综合化经营出色、高效融入新经济客群的优质股份行(以兴业银行为代表,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
风险提示:1)国内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防疫政策再收紧;2)稳增长政策成效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节奏低于预期;3)房地产、城投平台、消费类贷款等不良风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