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餐饮行业商家低碳行动指引研究报告-221114

《德勤-餐饮行业商家低碳行动指引研究报告-221114(5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勤-餐饮行业商家低碳行动指引研究报告-221114(53页).pdf(5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长期、深层次的生存发展挑战。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世界经济论坛(WEF)《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从发生概率来看,未来十年极端天气与气候行动失败位列全球十大风险中的前两位。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企业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研究发现,餐饮行业自身运营碳排放绝对数量不高,据估算,2021年餐饮行业(范围一、二)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00万吨二氧化碳。但其分布面广、供应链路长、连接多个行业、参与消费者众多等特点,在我国“双碳”推进进程中,餐饮商家如何在做好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联动供应商、行业协会、餐饮外卖平台、消费者等行业生态各方推动价值链低碳发展、助力绿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餐饮行业的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餐饮商家的广泛参与。调研发现,许多餐饮商家已开展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以头部大型连锁为代表的餐饮商家已开展了系统且卓有成效的实践行动,但整个行业面对绿色低碳转型时仍面临很多难点:
难点一:行业集中度较低,以小微商家为主,缺乏自主减碳的认知理念及技术能力。问卷调研发现,小型商家对国家“双碳”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在月营业额小于30万的商家中,仍有近35%的商家从未听说过“双碳”目标。多数餐饮商家在绿色低碳转型概念认知及自主减碳技术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难点二:中国餐饮品类众多、烹饪经营方式多样,很难有一套标准化的低碳指引适用于所有餐饮经营企业。由于中国的餐饮业态非常丰富,商家采购、烹饪、经营方式多样化,虽然有很多行业实践,也有一些通用的节能减排、减碳指引方向,但整体来看,很难用一套减碳措施复用到所有餐饮品类。
难点三:调研显示消费者具有低碳消费意愿,但实际消费受影响因素众多。对于行业优秀低碳行动实践商家,如何更好吸引消费者认可其绿色品牌力并为此买单也是商家面临的难题。国内外许多优秀的餐饮商家已先行开展了许多绿色低碳行动和营销,像“消费者自带饮料杯”“不需要餐具”等低碳行为广为消费者熟知,但目前很多商家自身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都带来额外的成本投入,而能够为低碳行为溢价买单的消费群体相对还是“小众”,如何能影响带动更多消费者参与到低碳消费行动中,也是餐饮商家在开展低碳行动中面临的一项难题。
基于上述现状,美团青山计划联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德勤中国共同编制了《餐饮商家低碳行动指引研究报告》,旨在:
1.提升餐饮商家对于“双碳”和自身经营关联的认知水平:厘清餐饮行业碳排放现状,从政策要求、商家降本增效、市场需求等多维度梳理餐饮商家践行绿色低碳行动的必要性,提升商家对于国家“双碳”政策、“双碳”和自身经营关联度等认知水平,能够采取积极应对举措并防范相关风险。
2.指引更多餐饮商家积极参与,开展切实可行的低碳行动,实现自身运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识别餐饮商家自身运营以及价值链主要排放源,明晰餐饮商家的碳排放结构,通过梳理国内外优秀的低碳实践案例,以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餐饮商家提供切实可行的低碳行动建议,从而促进更多商家能够践行低碳行动、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新需求,并能为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本次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摸底餐饮商家碳排放现状,总结商家节能减碳优秀实践案例,绘制餐饮商家减碳路线图,从自身运营和价值链两个层面为餐饮商家低碳行动提供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行动指引建议。本次研究还将配套发布《餐饮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与公益性质的“餐饮商家碳足迹计算器”微信小程序,为餐饮商家开展低碳行动提供方便易操作的实用工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结论一:根据相关标准指引,餐饮商家的排放源及排放类型可以分为自身运营碳排放和价值链(上、下游)碳排放。餐饮商家自身运营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制冷剂使用产生的逸散排放、外购电力和热力所产生的排放;价值链碳排放则主要来源于外购产品及服务、上游运输和配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商务旅行、雇员通勤、下游运输和配送、售出产品的最终处理以及特许经营权产生的排放
结论二:目前国内餐饮商家自身运营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外购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短期来看,餐饮商家可以通过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以及智慧用能取得较好的节能减碳、降本增效的成效,但行业长期的低碳发展关键依赖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
结论三:餐饮商家进行“减碳”的驱动力因营业规模存在差异。规模越大的餐饮商家,“减碳”驱动力越多元。能源成本的降低是不同规模与发展阶段商家的共同驱动力,随着规模与体量的增长,餐饮商家对于打造餐饮品牌以及满足投资方期望的需求逐步增加。
结论四:在价值链减碳层面,餐饮商家可结合自身经营特色,通过微小行为改变打造绿色价值链,为经营“加分”。价值链碳排放虽不受餐饮商家的直接控制,但餐饮商家可通过优化、改变部分行为,为价值链碳排放做减法。例如,通过鼓励消费者自带饮料杯、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减少上游材料生产导致的碳排放,通过推出小份菜助力减少下游消费端食物浪费而产生的碳排放。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已呈现出更倾向于选择绿色低碳产品的趋势,餐饮商家通过打造绿色餐饮品牌形象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符合市场需求,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结论五:减碳“高阶”举措同样适用于餐饮行业,行业领先的餐饮商家可以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品牌建设等需要,积极探索前沿减碳路径,为助力社会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双碳”政策驱动下,行业的发展风险与机遇共存。餐饮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可持续探索绿电、碳抵消等较前沿减碳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碳市场与绿电交易市场,进一步挖掘品牌与低碳的结合点,同时为社会的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