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出口:外需对冲的窗口期变窄-221107

《中信建投-出口:外需对冲的窗口期变窄-221107(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出口:外需对冲的窗口期变窄-221107(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中国10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降0.3%,预期增3.4%,前值增5.7%;进口降0.7%,预期增0.3%,前值增0.3%;贸易顺差851.5亿美元,预期920亿美元,前值847.4亿美元。
简评:
出口走弱的大趋势开始显现,短期节奏可能存在反弹,但大方向较难变化,参考历史经验,后续负增长幅度不排除进一步加深。10月出口表现较差,既有基数原因,也有外需冲击,还有天气干扰。首先,去年10月出口环比仅负增长1.9%,但历史均值大致在-3.5%左右,基数相对较高,对本月出口下行形成推力。第二,外需疲弱的态势已经较为明显,美国居民零售增速在10月再度下台阶,欧洲深陷通胀和能源危机,消费能力同样不容乐观。10月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增速均负增长10%左右,是主要的拖累,显示欧美需求下滑是主因,相反东盟经济周期滞后和去年同期基数偏低,使得对其出口仍高增20%。此外,从对标国来看,10月越南出口增速维持在10.9%的低位,韩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区间,也从侧面佐证我国出口走弱有全球贸易萎缩的共性特征。第三,10月出口环比负增长达到7.6%,远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也说明10月我国出口环节有其他冲击,疫情扩散的干扰、国庆假期偏长、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可能都对出口形成拖累。短期来看,年底旺季即将到来,明年春节也相对较早可能催化提前出货,叠加我国供应链成本优势等,出口增速可能会反弹,但大趋势跟随全球经济下行悬念不大。参考历史出口周期经验,底部往往会负增长5-10%,因此跌幅不排除进一步扩大。
2023年出口对经济很可能转为负向拖累,外需上行对冲内需下行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内需发力可以更多期待,而后续贸易的关注点可能从转向进口端,其是跟踪内需改善的一个视角。在今年上半年的报告中,我们曾提示出口超预期高增,某种意义上能够为内需政策争取蓄力的时间。从数据上看,前三季度,消费对GDP拉动从去年5.3%骤降至1.2%,投资维持在1%左右,而出口仅从1.7%降至1%,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出口拉动GDP 0.9%是三驾马车中最大。出口贡献率也从去年20%上升至32%。但进入2023年,目前趋势延续,出口的贡献可能大幅下降,甚至不排除转为负向拖累,因此宏观经济的重心将转回至内需,国内消费的复苏和投资的转暖可以给予更高的期待。而进口情况则是观察内需变化的一个很好的视角,相比今年市场对于进口关注度一般,未来进口的重要性将上升。实际上,10月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增速已经从5.2%上升至6.7%,但钢材、铜材、铁矿石、集成电路等生产资料进口数量仍在下降,显示内需仍有改善空间。
出口方面,未来关注点更倾向于结构改善和获益于替代逻辑的品种。虽然出口大方向重回升势难度较大,但仍有看点可以进行挖掘,我们建议从外需结构变化和我国短期的一些替代逻辑上切入。首先,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商品消费在经历前期高增后,目前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而企业盈利在高增后,后续投资存在一定的空间,而这部分也是我国出口转型升级的方向。10月出口结构也显示这一点,纺织服装为主的终端消费品增速相比高新技术产品更低,且降幅更大。其次,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保持韧性的一些逻辑并不会立马消失,例如,我国通胀保持较好,成本优势在人民币贬值背景下更加凸显,美欧制造业成本较高的产业对我国需求会上升,尤其是和上游能源相关度高的一些中上游(例如化工等)。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对其工业和产能如果真的造成不可逆的损失,这部分产业不排除转移至我国。
本月出口大致情况:按美元记,出口负增0.4,较9月下滑3.9个百分点,按人民币记,出口增长6.8%,较9月下滑3.8个百分点;主要出口目的地,对美国出口增速-12.6%,对欧盟负增长9%,是主要拖累,对东盟出口增长20.3%,对日韩分别增长3.8%和7%,非洲和拉美分别增长5.7%和1.4%,是主要的支撑,东盟出口规模489亿,继续是最大伙伴地区;分商品类型看,纺织服装家居类同比负增长12%,机电产品负增长0.7%,高新技术负增长7.6%;主要品种,成品油、铝材、钢材等原材料增速居前,家具、灯具等负增长。
风险提示:美国通胀上行超预期,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美元大幅升值,美债利率上行,美股继续下跌;美国经济衰退超预期,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联储被迫转向宽松;欧洲能源危机超预期,欧元区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市场陷入动荡,外需萎缩,政策面临两难;中美关系恶化超预期;上行风险包括,逆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冠疫情长期影响超预期,供应链恢复低于预期,供应端的分裂超预期,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加深,相关资源争夺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