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

上传日期:2022-11-03 13:16:27 / 研报作者:明明丘远航 / 分享者:1007877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pdf
大小:514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信说策略:央国企地产债料能否独善其身?-221103(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纵有政策的支持,地产销售仍然疲弱。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火烧连营”,地方国有房企、中央国有房企能否继续独善其身?我们保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越到年底,销售越要努力。从2017~2021年的合计数据(国家统计局)来看,1~4季度的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占比分别为17%、28%、25%、30%,Q2和Q4是房企推盘的关键时期,尤其是11月和12月。对于房地产销售来说,年底冲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策很努力,但事与愿违,高频数据显示Q4开局不利。从更加高频的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来看,10月单月的销售面积降幅仍在20%左右。抑制销售恢复的快变量在于局部疫情有所升温,慢变量则仍归于居民预期的低迷,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 “保交楼”成为政策重心,母公司能支配的现金流更加有限。销售恢复本就偏慢,与此同时,当前政策重心又高度聚焦“保交楼”,项目资金严格封闭式管理,这就使得销售现金流很难被母公司支配。部分已经债券展期的主体,实际上也有销售不错的项目,但仍出现“二展”甚至“三展”,原因多与资金归集能力受限有关。
  ▍纵然“保主体”举措更进一步,但火势仍在蔓延。既然项目层面的现金流难以回笼,母公司偿还公开债券的资金来源就要依赖借新还旧。今年对于地产企业发债的支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月通过信用保护工具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助力了多家民企,第二阶段是8月开始的中债增担保发债,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从房企主体利差来看,除了央企地产以外,其他类型房企的主体利差最近1个月仍以上行为主,当前基本处于历史极高的分位数。
  ▍央企、国企地产债相对坚挺的底层逻辑。央企和国企开发商的估值表现相对坚挺,和广义民企之间形成明显的区分。从地产债偿还资金来源的3条路径,分析这种现象。首先是销售恶化程度不同。2022年前9个月,央企、国企、混合所有制、民企地产的权益销售金额增速分别为-25%、-25%、-42%和-53%。其次是并购项目的主动权掌握在央企国企手中,央企国企控制敞口的自主性比较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控人的支持能力不同。这里面既包括直接的增资,也包括央企、国企在融资渠道上的优势。
  ▍央企开发商之间的分化开始加剧,需关注一级发行的持续性。央企开发商当中,招商蛇口、中海、华润、保利的估值表现最为稳健,在行业危机之下,这些企业的主体利差始终控制在100bps以下,大部分时间内围绕50bps运行。也有一些主体出现了估值的波动,金茂、铁建地产的主体利差上升至150bps左右,绿城则上升至接近300bps,二级市场甚至已经出现90元以下的成交净价。在这样的二级市场价格之下,近期绿城仍然有一级新发,我们认为能够反映基石投债人的积极态度。以一级市场发行为前置判断条件,进行二级市场配置,或许是在央企地产中获取alpha的重要思路。
  ▍国企开发商需关注重仓城市情况以及拿地强度。相较于央企开发商而言,国企开发商的利差波动要更大一些。除了地方国资的支持能力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以外,影响国企开发商债券估值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重仓城市景气度以及拿地强度。例如今年建发地产和华发股份的拿地强度都在50%以上,但建发地产的利差相对稳定,主要在于其腹地城市的地产景气度相对更高,在手货值的去化预期较好。而万科、首开今年的拿地强度都在20%以下,我们预计能够维持较低的估值利差。
  ▍风险因素:资金供应收紧;违约风险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