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理想汽车-2015.HK-L8发布会跟踪快报:L8发布并接受预定,9月销量环比显著增长-221011.pdf
大小:874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理想汽车-2015.HK-L8发布会跟踪快报:L8发布并接受预定,9月销量环比显著增长-221011

中信证券-理想汽车-2015.HK-L8发布会跟踪快报:L8发布并接受预定,9月销量环比显著增长-221011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理想汽车-2015.HK-L8发布会跟踪快报:L8发布并接受预定,9月销量环比显著增长-221011(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理想汽车-2015.HK-L8发布会跟踪快报:L8发布并接受预定,9月销量环比显著增长-221011(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9月30日,公司发布L8和L7共四款车型,定价33.98-39.98万元,L8正式接受预定,并将于11月开始交付。10月1日,公司公告9月销量1.15万辆(同比+62.5%,环比+152.3%),其中L9销售1.01万辆。22Q3销量为2.65万辆(同比+5.6%,环比-7.5%),超出此前2.55万辆的指引。10月1日至12日,理想L8 Max静态展车将陆续抵达119城市的275家零售店。近期,理想汽车美股下跌幅度较大。我们维持对公司的乐观态度,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理想增程系列车型具备较强竞争力,车型数量和价格带持续扩张,将持续获得市场份额,L7、L8、L9持续放量有助盈利弹性显现。
  ▍L8和L7概况:理想ONE全面升级,同时推出六座版L8和五座版L7,各有Pro、Max两个版本。1)理想ONE升级改款为四款配置,产品线持续丰富,覆盖更多价格带。L8和L7轴距相同,长宽高分别为5080/1995/1800mm VS5050/1995/1750mm。L8价格35.98万、39.98万元,大定预计11月开始交付;L7价格33.98万、37.98万元,目前仅接受小定,预计2023年2月开始交付。2)智能驾驶配置升级。Max车型标配理想ADMax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搭载双英伟达Orin-X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总算力508Tops;Pro车型,搭载地平线J5芯片,总算力128Tops。3)智能座舱延续多屏多维互动设计。Max车型采用高通双骁龙8155芯片和五屏三维空间交互系统(HUD、安全驾驶交互屏和前后排三个15.7英寸LCD屏幕);Pro车型采用高通骁龙8155芯片和前排四屏交互系统(HUD、安全驾驶交互屏和前排两个15.7英寸LCD屏幕)。4)动力方面采用自研1.5T四缸增程器,标配空气悬架以及CDC可变阻尼避震。
  ▍产品规划和盈利弹性:增程车型规划L6-L9,覆盖20-50万价格带,奠定2023、2024年销量基础。L9在首个完整交付月即实现过万辆销量,以45.98万元价格,问鼎全尺寸旗舰SUV销量榜首。L7和L8以五座、六座的四款车型,覆盖30-40万家庭SUV市场。未来,L6将定位30万以内五座SUV。Marklines数据显示,2021中国市场30万以上价格带车型销量总规模约350万辆。21Q3-22Q2理想ONE在30-35万价格的市占率约9.8%。伴随产品线持续完善,覆盖更广价格带,预计公司市场总体份额将稳中有升,2023、2024销量仍有望持续实现翻倍增长。考虑到L7、L8、L9的外观和智能化软硬件复用程度较高,一旦车型销售上量,公司的盈利弹性可期。
  ▍智能化核心竞争力:自动驾驶各家差距收窄,智能座舱拉开体验差距。当前,头部智能电动车公司普遍开始采用英伟达Orin+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的辅助驾驶方案,自动驾驶体验差距收窄。另一方面,智能座舱正在逐渐成为拉开产品体验差距的新的关键点。理想引领全车五屏三维空间交互、全车语音交互等,同时满足驾驶员、副驾驶、后排乘客的综合体验。此外,非驾驶时段,智能座舱亦能带来更丰富的休闲体验,家庭第三空间正在变成现实。我们判断,理想凭借其在智能座舱中的产品定义能力,持续提升的软硬件和人工智能能力,有望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有吸引力的驾乘体验,提升产品附加值。
  ▍月度销量预期:我们预计公司9-12月销量将持续增长。受L9换代导致理想ONE消费者观望影响,公司8月销量仅为4571辆。9月,L9首个完整交付月,单车型实现销量1.01万辆,公司整体销量1.15万辆(同比+62.5%,环比+152.3%)。2022Q3,公司累计交付量为2.65万辆(同比+5.6%,环比-7.5%),超出此前2.55万辆的指引。2022Q1-2022Q3,公司累计交付量为8.69万辆(同比+60.7%)。自交付第一辆车以来,公司累计交付量为21.1万辆。L8将于11月初开始交付,综合考虑L9和L8的订单情况,我们预计公司11、12月单月销量有望达1.5-2万辆,实现逐月持续增长。
  ▍风险因素:科技巨头&传统整车厂加速进军智能汽车赛道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特斯拉产品进一步降价导致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风险;产业股东减持的风险;新能源和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导致估值波动的风险;监管趋严导致自动驾驶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毛利降低的风险;车载芯片供应短缺的风险;公司后续新车型、新功能推出进度不及预期或接受程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较高Capex支出导致公司自由现金流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难以招募风险等。
  ▍投资建议:我们对理想汽车保持持续的乐观态度,未来随着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的提高,公司凭借在EREV(增程电动技术)、BEV(纯电动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中的领先优势,有望持续受益。考虑到公司Q1-Q3累计销量为8.7万辆,2023年2月开始交付L7,我们微调公司2022-24年销量预测为14/35/70万辆,调整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预测至479/1265/2307亿元(原预测为513/1322/2406亿元),调整公司2022-2024年Non-GAAP净利润预测至8.3/80.1/206.7亿元(原预测为9.0/83.6/203.3亿元)。当前市场对造车新势力普遍采用PS估值法,我们判断,伴随美股和中概股风险偏好下降,投资人将更多关注公司的FCF和PE水平。我们判断,伴随产品上量,理想汽车2023和2024年的盈利弹性较强。当前市值对应公司2023年收入约为1.2倍PS(2024年0.7倍PS),已经体现出市场比较悲观的预期。综合考虑公司快速提升的制造部分盈利和研发支出,当前公司2023年PE(Non-GAAP)倍数仅为19倍(2024年7倍PE)。参照特斯拉在相似年销量(2016-2018年,销量分别为7.6/10.1/24.5万辆)阶段的估值水平(市值/未来1年收入的估值区间为2.3-4.4倍),以及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核心财务指标,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2.4倍PS估值水平(2024年1.3倍PS估值水平),维持目标价:美股42美元/ADR、港股165港元/股,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