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如何看待发债主体票据逾期?-220928

《中泰证券-如何看待发债主体票据逾期?-220928(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如何看待发债主体票据逾期?-220928(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上海票据交易所自2021年8月起以月频形式披露票据持续逾期名单,2021年8月前发生的逾期可不予披露。由于披露节点原因,2021年11月后的逾期披露名单较为完整。本文梳理了2021年8月以来发债主体票据逾期的概况和正确看待企业票据逾期的方式供投资者参考。
截至2022年8月末,票交所披露的逾期主体数量达到4144家,共有5710家主体曾位列持续逾期名单。自2022年2月始,票交所每月披露的逾期主体数量超过当月的发债主体数量,逾期主体数量占发债主体数量的百分比超过100%。截至2022年8月末,逾期主体数量占发债主体数量的百分比达到307.42%。
在所有发债主体中,共有89家企业进入了票据持续逾期名单,其中产业主体61家,城投主体28家。进入持续逾期名单的产业主体所从事的行业范围较广,在各行业均有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进入持续逾期名单的城投主体以区县行政级别的城投主体为主,共有22家,占到总体的78.57%。区县城投平台由于存在资产规模小、可利用资源少、融资渠道单一、盈利能力弱等问题,资金不足出现逾期的情况更为普遍。
在发债主体中,共有89家企业进入过持续逾期名单,最新主体评级在AAA到A+,以及无评级范围内均有分布。根据逾期主体占所处评级总发债主体的比例来看,每一评级逾期主体占总发债主体的比例均小于2%,对总体债券市场的影响有限。
截至2022年8月末,共有36家城投进入过持续逾期名单,其中发债主体32家。2022年8月末有16家发债主体仍在持续逾期名单中,共有5家城投逾期累计披露次数(即出现在历次名单的次数)大于等于3次,即公司2、公司3、公司4、公司6、公司15,企业在持续逾期名单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其资金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越大。
从2021年9月上海票据交易所开始规律披露持续逾期名单后,多数企业在第一次逾期披露后的3个月内清偿了其逾期的票款,很多企业选择在当月就将逾期票据清偿。
截至2022年8月末,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发布了296条承兑人公告,其中由城投平台发布的有17条。承兑人公告意在说明由于多种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被认定为逾期,实际上企业并不存在逾期行为。
本文将逾期澄清公告的理由分为4类,即系统问题、账户问题、操作失误与疫情原因。1)系统问题:由于银行系统升级或票据清算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票据不能及时清偿;2)账户问题:公司账户只接受线上/线下结算,对方发起另一种方式的结款提醒导致结款失败;3)操作失误:由于公司财务人员的疏忽,导致票据状态未更新或票据未能正确清偿;4)疫情原因:因疫情防控需要,公司所在地存在封控、隔离等特殊情况,导致财务人员不能临柜或是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办理。
尽管逾期澄清公告为逾期企业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但我们仍需要辩证看待。在小部分情况中,企业或出于一些其他目的来发布澄清公告。以发布“操作失误”澄清公告为例,企业当期或面临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资金挪作他用,投资项目期限匹配失误等。当期企业确实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企业不愿意投资者对该司形成负面的风险评价,因此其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在几天内筹得清偿票据的资金并将票据清偿,然后以“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业务”为由来掩盖其真实失误。我们很难百分百确定一个公告背后的实际状况到底是哪一种,因此我们仍需结合公司长期的一个现金流情况来对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风险提示:1)公开信息披露不完整或不及时;2)统计分类选取存在一定主观性;3)披露信息仍需要自主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