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理性看待最近集采政策集中落地,核心资产价值黄金坑-210822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理性看待最近集采政策集中落地,核心资产价值黄金坑-210822(2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理性看待最近集采政策集中落地,核心资产价值黄金坑-210822(27页).pdf(2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7月底以来,医疗器械招采有多个政策出台,引发了医药板块的回调,首先,我们认为更多的是相关标的在前期积累较大涨幅后,高估值风险的释放,情绪性的抛压更严重。 此外,根据Insight数据库微信公众号报道的“《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我们认为,相比于仿制药带量采购,医疗器械集采政策、胰岛素国家集采规则在品种和方案上都较为温和,建议理性看待政策造成的基本面冲击。 我们还是坚定的认为,不管器械和药品的招采或集采,最终都将是具有产品临床质量优势、以及强大研发能力的优秀国产龙头企业胜出的机会,过程虽波折,结果值得期待。 深圳医疗设备竞争性谈判:非医保局主导,设备招采的常规操作。 7月28日,深圳市财政局发布《2021年度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八类医疗设备批量采购项目竞争性谈判采购审批前公示》。 此次深圳市医疗设备批量采购属于常规招标的方式之一,其本质为通过企业直销医疗机构,达到降低医疗设备的采购支出的目的,此前已经持续多年。 通过分析此前全国各地区进行的医疗设备批量采购中标价格,可以发现采购几乎不影响产品实际出厂价。 由于此次采购并不鼓励低价竞争,预计产品中标价与出厂价在相近水平,也将更多地引导国产设备替代。 安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局限于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常规操作。 7月30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了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的通知,我们认为这是局限于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常规操作。 我国对大型医用设备实行配置证制度,医院配置甲类(重离子、质子等高端放射治疗系统、PET/MR)由国家卫健委审批、乙类(CT、核磁、DSA、直线加速器、SPECT、内镜手术机器人)由省级审批。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量的决策权本身就在省级层面,所以在省级层面实行量价联动的集中采购,是职权的自然延伸。 其他医疗设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另外,医疗设备技术参数众多,各个医院的需求也不同,在实际执行层面还有诸多细节需要明确。 安徽IVD集采:本质上还是阳光采购,价格降幅不必悲观。 本质上还是阳光采购,价格降幅不必悲观。 仿制药带量采购价格降幅较大,原因是将仿制药的价量体系从“价高反而量大”变革为“价低才能量大”,但本次安徽IVD集采,每个企业的谈判量是该企业去年销量的80%,并且标外用量由医院自主决定采购,没有形成“价低才能量大”的机制。 渠道压缩空间大,缓冲影响。 本次集采导火索是3月份安医大二附院检验科主任腐败事件,主要目的在于肃清渠道乱象。 IVD产品一般出厂50扣以下,渠道环节可以缓冲进院价降价冲击。 8月20号,相关企业已经可以看到入围价,国产产品普遍在终端检验收费定价的20-25%,相比于出厂价仍有一定空间。 更多我们还是关注龙头集中的机遇和优势。 胰岛素集采:从产品性质和媒体报道的集采规则(征求意见稿)判断,本轮胰岛素集采对既往的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根据Insight数据库微信公众号报道的“《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从竞标及分配规则来看,中选企业通用名产品的约定采购量主要由医疗机构的报量决定。 由于胰岛素同类别的不同产品间的可替代性具有不确定性,叠加糖尿病患者中很大比例为用药粘性较强的老年人,患者临床用药的品牌转换可能会倾向于保守,因此预计本次集采由医疗机构的报量将充分尊重已有的市场生态。 对于此前的市场份额较少的胰岛素,医疗机构自主分配给其的采购量也会有限。 对于A组(报价较低的50%企业)、B组的企业,基础采购量可达报量的80%或以上,并可获得增量采购额,对于这两组企业,预计集采后在医疗机构的供应量可维持原有水平。 因此,胰岛素市场整体上有望维持原有的竞争格局。 胰岛素集采规则有待持续完善,但总体集采环境相比化药有望更加温和。 本次媒体报道的国家集采规则(征求意见稿)并未规定报价规则,与化药国家集采中药企降幅越多、获得采购量越大的规则存在较大差异的是,胰岛素企业进入A组和B组(超过一半的企业将进入A组和B组)均能至少拿到报量80%的份额,只要不进入C组(采购量为报量的50%,且不存在增量采购额),则获得的采购量差异不大。 假设企业降幅过大,即使拿到100%的报量,总体采购额可能反而会低于A组和B组的其他药企,在这种规则下预计药企大幅降价的动力不足。 同时,由于胰岛素作为生物制品的生产壁垒较高,对于新兴小型的胰岛素药企,难以短时间内扩大产能,预计与化药集采出现的小型药企大幅降价抢占采购量的几率不大。 然而考虑到本次集采医疗机构的产品报量和报价的细则都尚未公布,后续还有更多细节有待完善,建议持续关注。 胰岛素集采有望加速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进程。 目前,外资企业在国内胰岛素市场占有率较高,尤其在第三代胰岛素领域,诺和诺德、赛诺菲和礼来三家企业长期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国内拥有第三代胰岛素产品的甘李药业、通化东宝和联邦制药三家企业的市占率在较低水平。 一方面,从化药集采的经验判断,外资企业参加集采由于产品成本及定价更高,往往承担更大的降价压力,国内药企有望借助国家集采打破进口品牌多年来通过产品先发带来的市占率优势;另一方面,外资龙头企业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此前在武汉试点的胰岛素专项集采,外资企业依然中标获得了大多数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集采有望加速国内企业的进口替代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企降价的决心。 带量采购对板块的冲击有望边际减小,创新研发成药企发展核心。 虽然中长期看仿制药行业利润回归到合理水平的趋势不会改变,但带量采购品种经历从化药口服药到注射液,再到现在可能的胰岛素以及未来其他生物药和中成药,市场对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风险已有充分预期,后续对于板块的冲击有望逐步减弱。 带量采购更多是推动医保资金的腾笼换鸟,以及对创新研发的支持。 尽管本次媒体报道的集采规则(征求意见稿)对胰岛素的冲击较化学药预计更为温和,但临床疗效及竞争格局更佳的创新药更能驱动企业长期发展。 预计未来符合医保控费价值导向的创新药、创新器械市场占比将不断提升,药企销售能力的重要性将逐渐弱化。 同时,料丰富产品管线也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企业即使部分产品流标后不至于业绩出现大幅波动。 市场回顾: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下跌7.67%,跑输沪深300指数4.09pcts,医疗服务跌幅最大;当前,医药板块2021年预测市盈率约39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上升至4.27%;本周A股医药板块合计减持5.23亿元;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19.94亿元。 风险因素:新药研发风险、市场竞争风险、药品招标降价风险、个股业绩不达预期风险。 投资策略。 建议关注:1)研发管线丰富的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和以创新研发为驱动的制药公司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2)直接受益创新审评和进口替代的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乐普医疗、惠泰医疗等;3)“卖水者”逻辑下的药明康德、山东药玻和九洲药业、泰坦科技等;4)医疗服务及商业药店领域的爱尔眼科、锦欣医疗、海吉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和一心堂等;5)精准医疗大发展下的金域医学、艾德生物等;6)疫苗产业链上的智飞生物、康希诺生物(H)、沃森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等;7)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大健康消费龙头企业云南白药、片仔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