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中国财险-2328.HK-2021年中报点评: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静待估值修复-210823

《中信证券-中国财险-2328.HK-2021年中报点评: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静待估值修复-210823(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中国财险-2328.HK-2021年中报点评: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静待估值修复-210823(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预计将是驱动公司估值修复的核心理由。 未来一年看估值修复,中长期看高确定性内生价值增长。 预计公司长期持股回报率在20%左右,维持公司“买入”评级,未来一年目标价11港币/股。 上半年盈利增长主要靠投资收益驱动,承保利润低于预期。 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25.2%,年化净资产收益率17.0%,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业绩增长主要靠投资收益驱动,上半年实现总投资收益152亿元,同比增长37.8%,源自已实现及未实现投资收益。 公司上半年承保利润为54.1亿元,同比增长1.3%;综合承保率97.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表现低于预期;主要因为公司2季度加大了车险费用投入,上半年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6.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承保利润为39.3亿元,同比减少40.8%。 非车险承保盈利显著改善,上半年实现承保盈利15亿元,农险、责任险、企业财产险、信用保证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6.9%、98.4%、97.9%、89.6%,信用保证险实现承保利润3.04亿元,去年同期为承保亏损29.5亿元。 未来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预计将是驱动估值修复的核心理由。 二季度车险承保利润率低于预期,导致财报公布后公司股价下跌。 虽然承保盈利情况是决定公司股价表现的核心要素,但我们认为此次车险费用投入将带来长期价值,承保利润中长期增长的确定性在提高。 具体看,公司上半年车险承保数量达4754万辆,同比增长9.3%;家用车承保数量占比80.6%,同比增长12.9%,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公司不仅实现了车险客户数总量的较快增长,更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品质。 家用车续保率提高2.9个百分点,为74.1%;商业车险续保业务中未出险客户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以货车为主的营运车通过聚焦业务品质,也实现明显的新单承保盈利。 我们认为,由于车均保费下降和费用投入,上半年的承保利润没有反映公司车险业务数量增长和品质的优化;随着车险改革满一年(2020年9月19日综改开始),公司车险业务有望实现保费和承保盈利的同时增长,这将是驱动公司未来一年估值修复的核心理由。 我们预期车险改革满一年后公司的车险保费将实现10%左右增速,同时年综合成本率有望维持在98%以下。 未来一年看公司估值修复,中长期看高确定性内生价值增长。 中长期增长具体看:第一,预计汽车保有量未来十年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截止今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9亿辆,而中国家庭数量超过5亿。 第二,车险改革后公司定价优势正在得到体现。 车险综合改革之后,车险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没有改变,公司龙头地位稳固(33%左右市场份额),在保持市场份额不出现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公司着重优化业务结构。 同时,公司线上化效果显著,上半年家用车客户线上化率达到91.4%。 在规模地位+线上化基础上,车险综改后公司的定价优势正在得到体现,私家车的定价已经逐步回升,运营车定价则显著提升,新能源车定价优势也有望体现。 第三,公司在汽车产业链仍然具有较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中国车险集中度很高,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仍然保持较为分散的状态,即便新能源车带来变数,但短期内仍然比较难看到上游零配件、制造和下游汽车后市场的整合。 期待保险公司利用有利地位加强参与产业链价值的再造和提升。 公司通过驾安配平台,赋能主业降配减损;通过“警保联动”服务客户;通过“余杭模式”对接基层法院。 这些汽车后市场领域尚难看到其他有强竞争力的主体。 市场担忧因素基本可控,目前估值具有安全边际。 市场对公司的担忧集中在:○1车险改革之后的价格竞争;○2近期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影响;○3中长期利率下行带来的投资影响;○4新能源车长期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第一,车险改革即将满一年,实际情况表明龙头公司地位更加稳固,业务品质在优化,定价优势正在体现,承保利润率料将逐步提升。 第二、近期自然灾害略高于往年,但和往年正常的夏季损失相比,并没有高太多,负面影响可控。 第三、中国中长期利率下行作为一个可能趋势,将对保险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但我们研究欧美低利率国家发现,当利率下行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加剧保险公司的投资压力,将带来承保端更加理性的竞争;而龙头公司承保利润率则会进一步扩大,只要保持强有力的承保端竞争力,即便投资压力增大,ROE水平也有望保持稳定。 第四、新能源车发展尚需观察汽车市场格局和产业链价值变化,由于车主和车型本身的赔付率风险离散度比较大,目前看公司在这方面具备定价优势。 股价潜在催化剂:四季度保费恢复较快增速、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提高、股市上涨带来投资收益贡献。 风险因素:利率中长期下行、自然灾害损失超过预期、股市下跌带来投资损失。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未来承保利润增长确定性在提高,有望驱动公司估值修复,预计公司长期持股回报率在20%左右,维持公司“买入”评级,维持未来一年目标价11港币/股。 我们预计公司四季度车险保费恢复增长,车险承保盈利能力持续性正逐步得到验证,在投资收益率维持相对保守假设下,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ROE在12%左右,足以支撑1倍PB估值。 从中长期看,我们预计公司仍然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内生价值增长,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有望共同驱动公司盈利复合增速在10%左右。 目前公司股价隐含未来三年股息率在8-10%左右,因此在当前低估的状态下,中长期持股有望获得年化20%左右复合回报(=股息率+长期增速)。 参考公司2021年中报数据,我们调整公司EPS预测至1.12/1.25/1.36元人民币(前预测值1.17/1.28/1.40元)。 基于2021年1倍PB,我们维持公司目标价11港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