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债券专题:2018年银行监管指标压力可控,2019年压力仍大-180928

《华创证券-债券专题:2018年银行监管指标压力可控,2019年压力仍大-180928(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创证券-债券专题:2018年银行监管指标压力可控,2019年压力仍大-180928(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主要观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文件落地实施,金融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期也告一段落,金融监管逐渐进入整改实施阶段。随后由于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温和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的加大,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市场对金融监管的关注度也明显降温。然而实际上,监管政策的执行和银行业务的整改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年底逐渐临近,前期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也逐渐进入到正式实施或者过渡期结束的阶段。本文将着重梳理目前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考核压力情况,并对银行业务整改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去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监管文件中,存在监管指标要求,对商业银行业务约束较大,并在2018-2019年正式实施的主要包括302号文、《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三个文件。
302号文方面,随着今年以来银行业务的整改,银行自营整体杠杆水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2018年中报无论是资金融入比例还是资金融出比例,超标银行的数量占比和超标规模较2017年年报均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这与我们跟踪的月度托管量数据所计算的商业银行债券杠杆的走势是相一致的。这一方面得益于监管政策实施的扎实推进,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披露中报数据的银行数量较少有一定关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年报披露杠杆情况的200家银行还是中报披露的138家银行,依然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只占到我国数千家银行当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广大未披露回购杠杆情况的中小银行才是过去加杠杆的主力军,也是302号文监管指标的重点观测对象。虽然由于数据不可得所以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但少数杠杆水平较高的银行的去杠杆压力依然需要警惕。
《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商业银行还存在其他针对非同业授信客户的授信集中度监管要求,因此对绝大多数银行而言,针对匿名客户以外的非同业单一客户的贷款和风险暴露的监管指标达标压力并不大,也就是说2018年年底前,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的指标压力并不明显。不过,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监管压力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匿名客户大额风险暴露和同业客户大额风险暴露,尤其是匿名客户大额风险暴露。虽然监管对匿名客户风险暴露的考核从2019年底才正式开始,但仅剩一年多的时间里,绝大部分银行还有大量不可穿透的资管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尚未到期,2019年银行投资的同业理财、货基、公募债基以及集合产品的投资规模都有非常大的缩量压力。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方面,从2017年年报披露数据的65家银行和2018年中报披露数据的30家银行的情况来看,所有已披露数据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均已达标,因此至少从大行和股份行来看,年底流动性覆盖率达标压力不大。不过对2000亿以下规模的中小银行而言,由于2018年年底是它们第一次适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这一考核指标,虽然暂时考核目标仅为80%,但对于过度依赖同业业务的部分中小银行而言,年底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考核压力仍不容忽视。而且考虑到2019年6月底这一指标要求就将上升至100%,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依然任重道远。
除此之外,流动性匹配率也将于2020年初开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2019年底以前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达标。这一指标主要限制的是同业融资和短期负债滚动长期资产的期限错配行为,对于目前依然依赖同业融资以及期限错配的银行来说,2019年仍有较大的调整压力。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8年底监管指标压力相对可控,仅有少数银行存在不合格风险。但2019年监管指标压力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匿名客户大额风险暴露、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等2019年开始实施或指标要求提高的监管指标,仍有较大的整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