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诚-监管对六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产品估值方法新要求的点评:监管严格限制成本法估值,银行理财净值化要求提升-210828

《东方金诚-监管对六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产品估值方法新要求的点评:监管严格限制成本法估值,银行理财净值化要求提升-210828(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金诚-监管对六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产品估值方法新要求的点评:监管严格限制成本法估值,银行理财净值化要求提升-210828(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8月25日,据证券时报,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进行指导,做出了两项重要安排:一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对此,东方金诚点评如下: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目前转型进度已近八成,但部分产品净值曲线过于平滑,一定程度上有违净值化转型初衷。 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在今年底结束。 届时,包含银行理财在内的资管产品需完成净值化转型,目前存量产品净值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 根据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达到20.39万亿元,占比79.03%,预计下半年银行理财转型节奏将进一步加快。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已近八成,但观察部分产品的净值曲线会发现,产品净值曲线过于平滑,并不能反映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一定程度上有违净值化转型初衷。 我们认为,这也是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前夕,突然做出指导、收紧监管规定的重要背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转型后的产品净值曲线仍保持平滑,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银行通过委托其他机构投资建立“体外”资金池,这部分资金池主要持有可以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私募债、ABS等资产,再通过账户之间的收益调节来管理净值波动;二是部分银行违规使用估值方法平滑曲线,今年7月银保监会开出首张“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罚单,剑指产品估值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