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银行业投资观察:功能监管推进-210830

《中信证券-银行业投资观察:功能监管推进-210830(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银行业投资观察:功能监管推进-210830(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净值化要求的进一步规范,有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中长期稳健发展,同时愈发考验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除理财产品外的生态、渠道、服务、客群、系统等综合化竞争力,利好财富管理头部银行。 ▍事项:据财联社报道,近日,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进行了两项重要安排:一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财联社https://www.cls.cn/detail/820923)▍政策背景:摊余成本法估值范围存在模糊地带,部分机构通过资金池管理净值波动。 1)成本法估值范围存在模糊地带,2018年“7·20”资管新规补充通知明确了四类可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资管产品,但并未指明其他情况下不可使用,导致存在部分定开类理财产品、永续债、私募债等也使用了摊余成本法估值。 2)部分机构通过资金池管理净值波动,为应对净值化转型,部分机构建立表外资金池,这部分资金池主要持有可以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资产,不同理财产品通过资金池实现账户间的收益调节来管理净值波动。 ▍政策核心:明确摊余成本法估值范围,穿透限制间接投资。 若媒体报道属实,则此次政策的核心在于:1)明确摊余成本法估值范围,在资管新规及其补充细则基础上,进一步严格限制摊余成本法估值范围,此前模糊地带的部分定开类理财产品、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私募债、PPN等未来或将全部适用市值法进行估值。 2)穿透限制间接投资,相关要求或强调间接投资的资产同样纳入管控,旨在约束部分机构通过表外资金池调节净值波动的做法。 ▍政策影响:短期影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长期影响银行资管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布局。 1)净值化转型总体无压力。 根据理财市场半年报,截至6月底,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约20%,我们预计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完成净值化转型总体无压力。 2)短期波动与中长期重构。 ①短期或带来理财产品净值的一定波动:若媒体报道属实,则大行需要在10月底前完成整改,尽管相关机构可以使用降低产品久期、增厚收益等办法降低净值波动,但考虑到六大行理财规模大,整改过程中理财产品净值或仍面临一定波动,此过程亦将带来投资者教育与选择的过程。 ②长期来看,行业性规范与个体间分化并进。 一方面进一步缩小银行系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估值方法的差距,大资管领域功能性监管方向明确,预计未来泛资管产品的跨机构比较与跨赛道竞争或将加剧;另一方面除产品属性与竞争力外,银行生态、渠道、服务、客群、系统等综合化竞争力更为重要,利好于具备护城河优势的财富管理业务头部银行。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 ▍投资观点:关注配置价值。 净值化要求的进一步规范,有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中长期稳健发展,同时愈发考验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除理财产品外的生态、渠道、服务、客群、系统等综合化竞争力,利好财富管理头部银行。 近期跨周期政策相继落地,经济预期有望探底回升,对应银行板块前期估值底部明确,建议关注配置价值。 个股选择可遵循两条线索:1)优质银行:估值溢价延续,盈利领先带来持续阿尔法收益,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2)修复银行:具备风险拐点、估值修复特点的标的,具体包括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