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蓝思科技-300433-重大事项点评:与中建材战略合作,加速光伏玻璃项目落地-211208

《中信证券-蓝思科技-300433-重大事项点评:与中建材战略合作,加速光伏玻璃项目落地-211208(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蓝思科技-300433-重大事项点评:与中建材战略合作,加速光伏玻璃项目落地-211208(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蓝思科技发布《关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凯盛科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加快公司光伏玻璃项目的资源选建、窑炉建设、技术加工的落地并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与中建材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加速推进光伏玻璃项目建设。 2021年12月7日,公司发布《关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公司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凯盛科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双方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通过本次深度战略合作,公司将在:1)前段窑炉建设上,合作方提供EPC工程总承包服务,规避自身建设风险;借助合作方在窑炉建设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保障窑炉技术先进性;而窑炉投产后,还将有望与合作方在上游原料和新材料等方面开展合作。 2)后段玻璃加工上,可享受合作方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支持,有利于产能爬坡与良率提升;能够优先且以最优惠价格采购合作方的光伏玻璃原片、电子玻璃原片、新材料等产品,有助于产品性价比优势。 整体来看,本次战略合作将加快公司光伏玻璃项目的资源选建、窑炉建设、技术加工的落地,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光伏玻璃强需求,双玻、轻薄化升级成为重要趋势,后段加工重要性显著提升,公司具备技术优势。 从行业发展上看,光伏装机量不断增长,光伏玻璃需求确定性强。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140-155GW,2025年将达到165GW-200GW,CAGR高达10%;而国内平价上网对光伏装机量的支撑明确,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我国新增规模达到55-65GW,“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规模有望实现70-90GW,成长速度十分可观。 从产品发展上看,双玻组件比例逐渐增长,轻薄化为重要趋势。 光伏玻璃核心作用是透光以及保护电池片,占整个光伏组件重量较大比例。 近年来,由于光伏玻璃矿资源的紧缺、成本优化和发电效能要求等原因,双玻形式的光伏玻璃组件开始快速渗透。 相对于现行市场的2.0mm以上规格的组件,1.6mm和1.2mm的超薄双玻组件在透光率、重量、安装和运输等方面,具备更好的优势。 例如,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需考虑室内采光因素,双玻组件是更优的选择方案,而建筑屋顶本身的荷载承重能力和安装场景的限制,玻璃的轻薄化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光伏玻璃轻薄化成重要趋势。 从技术优化上看,透光率和强度均可通过后段加工工艺(如镀膜、物理/化学强化等)改善,重要性显著提升。 镀膜方面,光伏玻璃现阶段透光率约89%-91%,经过多次镀膜之后,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率能增强至95%以上,直接为终端提升发电效能,我们测算1%透光率改善可提升4元/平米效益;强度方面,物理(淬火钢化)方式厚度极限停留在2.8mm,因此在轻薄化趋势下则需要化学强化方式,而该技术在消费电子视窗防护玻璃领域被广泛使用,公司具备技术优势。 ▍光伏玻璃为公司继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外第三增长点,将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2021年10月,公司成立蓝思新能源,布局光伏玻璃、光伏元器件等业务,进一步巩固玻璃产业龙头地位并延伸拓展,打开增长空间。 从布局规划上看,公司积极推进上游原料和前段窑线建设。 根据公告披露,公司已与多个光伏及光伏玻璃专家团队合作,组建了业内领先的技术团队,积极布局上游资源和原料生产,未来将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强化产品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 在布局上游资源和窑炉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后段加工优势:公司在镀膜、化学强化等后段加工工艺能力积累上具备领先优势,尤其是在2mm以下光伏玻璃领域,近年来主要制造的各类智能终端的盖板玻璃厚度均在1.2mm以下,智能汽车双层玻璃最薄可达1.0mm,UTG玻璃极限可以做到0.3mm,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有望降维应用在光伏玻璃领域,成为公司未来在该领域不断获取市场份额的核心支撑。 ▍风险因素:下游产品销量不及预期;大客户关键产品创新不及预期;公司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公司是玻璃盖板龙头,业务从手机扩展到AIoT、汽车电子、光伏玻璃等。 此外,横向来看,公司拓展金属、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纵向来看,公司整机组装业务初步落地,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我们维持公司2021/22/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54.80/74.91/94.58亿元,对应EPS预测分别为1.10/1.51/1.90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1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33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