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中国建筑-601668-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显著改善-210829

《中泰证券-中国建筑-601668-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显著改善-210829(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中国建筑-601668-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显著改善-210829(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公司公布2021年半年报,2021H1实现营业收入9367亿元,同比增长28.64%;实现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29.25%;实现扣非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32.0%。 业绩符合预期,重点区域订单高速增长。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28.64%、29.25%、32.0%至9367亿、256亿、245亿,较2019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6.9%、12.4%、13.2%,业绩符合预期。 分业务看,公司上半年房建、基建、地产、勘察设计分别实现收入5961亿、1936亿、1466亿、49亿,同比增长24.6%、33.9%、33.4%、22.7%,基建业务高速增长,一方面来自市政路桥、港工等细分领域持续发力,转型调整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公司上半年努力提升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基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1.83万亿,同比增长21.0%,其中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新签合同额达1.21万亿,占全部新签订单的66.1%,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新签订单分别为7145亿、3443亿,同比分别增长30.8%、52.8%,重点区域订单高速增长。 毛利率略有下滑,费用管控持续优化。 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10.52%,较上年同期小幅下滑0.44pct,主要系地产业务毛利率下滑所致,限价政策和高价地结算影响下,公司地产业务持续承压,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3.9pct。 公司上半年房建、基建、勘察设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7%、9.2%、18.1%,YOY+0.3pct、-0.7pct、+3.0pct,我们判断房建业务毛利率提升主要系公司在超高层、大跨空间结构、快速建造、绿色建造等领域竞争力持续增强所致。 公司继续保持费用管控优势,上半年期间费用率4.11%,较上年同期下降0.17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33%(YOY+0.04pct)、1.76%(YOY-0.11pct)、0.54%(YOY-0.34pct)、1.48%(YOY+0.24pct),财务费用率下降明显,主要系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增加所致;研发费用增长较快主要因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上半年在超高层、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工程智能装备、5G智能远控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成功应用运行,在“零碳”光储直柔技术研发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两金周转继续提速,现金流显著改善。 2021H1,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3天,存货周转天数为148天,较2020H1分别缩短7天、18天,两金周转明显加快。 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497亿,同比减少净流出209亿,现金流改善明显。 从投资业务来看,公司地产业务上半年完成投资额1211亿,占全部投资额的69.2%,实现回款1642亿,投资收支比提升31.6pct至135.6%;截至2021年6月底,在手的PPP项目权益投资额6457.9亿,累计完成权益投资额3267.6亿,已回款431.3亿。 周期重构,价值回归。 作为建筑行业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中国建筑是典型的周期价值型标的,2012年以来公司年化投资收益率约15%,与ROE水平基本相当。 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021年业绩PE为3.9X,PB为0.6X,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严重低估。 我们认为公司后续的价值重估将沿着四个方向进行:1、中周期切换——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宣告了康波萧条的来临,中周期的切换已经开始。 这意味着过去十年宏观小周期的形态可能走向终结,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望进入平稳波动的阶段,而房地产作为周期之母的地位将遭遇挑战,地产、基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龙头的集中度提升将凸显α。 2、房地产行业回归制造业属性,三条红线下“绿档”的中海地产凭借低廉的融资成本、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拿地方面的显著优势,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3、现金流拐点逐渐确认,基础设施REITs主推公司中期盈利质量不断提升。 4、疫情之后全球经济重建,基建投资等需求扩张,全球化逻辑修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中国建筑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224.72亿、20249.65亿、22501.33亿,同比增速为12.8%、11.1%、11.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8.37亿、561.61亿、628.49亿,同比增速为13.1%、10.5%、11.9%,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不及预期、订单实施不及预期、疫情反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