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归创通桥~B-2190.HK-半年报业绩超预期,商业化能力逐步被印证-210831

《天风证券-归创通桥~B-2190.HK-半年报业绩超预期,商业化能力逐步被印证-21083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风证券-归创通桥~B-2190.HK-半年报业绩超预期,商业化能力逐步被印证-210831(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2021年8月30日公司发布半年报业绩: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48.4万元,同比增长3291%;毛利润为5212.4万元,同比增加8902%;毛利率为72.9%,净利润为-7191.4万元,合同负债为180.8万元。 点评:9款产品商业化销售,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入7148.4万元,同比增长3291%,其中神经介入收入4291.2万元,同比增长285980%;外周血管介入收入2857.2万元,同比增长1265.12%。 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由于9款产品开始商业化,其中核心品种取栓支架、Ultrafree?DCB、颅内支持导管和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Rx)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85%。 2020年6月30日前获批的产品包括外周PTA球囊扩张导管和高压PTA球囊扩张导管等产品的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 神经+外周介入全产品布局,在研管线逐步落地公司产品围绕神经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全产业链布局,梯队已搭建完成,进入产品密集上市阶段。 截止2021年8月底,公司在中国有11款已上市可商业化的产品,8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5款待获批上市的产品,9款正在临床试验的产品,10款提交型检的产品。 ——1)在神经介入产品方面,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囊括神经血管缺血、出血、狭窄、颈动脉和血管通路5大类,目前有21款产品和候选产品。 截止2021年8月底,公司有6款神经介入产品获得三类注册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核心医疗器械取栓支架已于2020年9月获批上市,出血性脑卒中核心产品弹簧圈预计2021年4季度获批上市,血流导向装置正在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获批上市。 ——2)在外周血管介入产品方面,公司覆盖全动脉和静脉产品,拥有支架、球囊、导管和滤器等全系列产品。 目前公司已布局22种产品,其中动脉核心品种UltrafreeTM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已经在中国和欧洲获批上市,静脉核心品种可回收静脉滤器和外周静脉支架系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获批上市。 产品商业化进入快车道时期,覆盖超过1500家医院公司销售采用学术营销+经销商分销的模式,产品商业化能力逐步被验证——1)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截止2021年上半年,团队共有50名销售人员,与25家国内经销商合作覆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超过1500家医院,其中70%为三级医院;与8家海外经销商合作。 ——2)新上市产品在多个省市完成挂网准入:在神经血管介入产品方面,2020年上市的取栓支架、颅内支持导管已完成超过20个省的市场准入,2021年新上市的球囊导引导管等产品完成15个省的市场准入。 在外周血管介入产品方面,公司的PTA球囊已经覆盖26个省和直辖市,DCB已经覆盖17个省和直辖市。 ——3)产品捆绑销售力求解决临床痛点:公司将取栓支架、颅内支持导管和球囊导引导管三件套打包销售,提供取栓手术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取栓手术比较复杂,在临床上支架、抽吸多方法联用有助于更快实现颅内血管再通率、减低血管再通时间和降低血栓远端逃逸率,进一步提升取栓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创新为导向,注重人才引进公司注重研发创新,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4897.9万元,同比增长78.4%。 在技术平台方面,公司掌握产品开发的流程,已完成血管介入技术平台的搭建,包括球囊成型制造平台、编织和卷曲导管开发制造平台等。 在研发团队方面,创始人赵中博士在医疗器械研发超过25年,拥有100项专利,曾是强生研发首款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的成员。 高级副总裁潘宁博士曾担任强生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和波士顿科学的资深工程师,专注于研发心血管植入器械。 高级副总裁李峥博士曾在美敦力等跨国企业担任工程师,主攻神经介入产品的研发。 在临床试验方面,公司有14名临床开发人员,由曾任微创临床试验部门总经理的朱青带头。 目前公司的临床试验招募时间较短,时间周期在一年左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注重引进人才,一方面公司设立H股奖励信托计划,用于对员工的股权激励,另一方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公室和研发中心,形成杭州、珠海、北京和上海四大研发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吸引人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归创通桥为神经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行业的领航者,随着未来产品逐步上市,收入和利润有望维持较高增长,预计公司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1.60、2.92和5.12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短期经营亏损的风险、竞争风险、分销商关系恶化、产品安全风险和集中采购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