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兼论养老金领取机制和弹性退休政策:老龄社会的就业与养老金-190114

《清华大学-兼论养老金领取机制和弹性退休政策:老龄社会的就业与养老金-190114(4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兼论养老金领取机制和弹性退休政策:老龄社会的就业与养老金-190114(41页).pdf(4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摘要
????????问题和研究主题:人口老龄化引发经济社会新常态,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需要适度增加劳动人口年龄和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提高劳动人口的就业参与率,这是一个必要的公共选择,也是本研究报告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达成共识。以英国为例,在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时,将社会保障部改为劳动与养老金部(Labour??and??Pension??Ministry),??以促进就业和推进养老金改革。
????????研究报告架构:第一部分比较中国劳动人口年龄及其就业参与率与发达国家的差异;第二部分介绍养老金领取和退休政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状;第三部分测算在中国推行延迟领取养老金对促进就业和养老金制度的影响;第四部分描述延迟领取养老金所需要的配套措施。
????????主要研究结论: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在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应当启动这个项目,包括国民老龄化教育(至关重要),基于国民平均寿命制定精算平衡的养老金计划,继而界定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早减晚增的可选择性激励机制,引导国民增加就业和养老积累。一要避免简单推出延迟退休政策,缺乏教育和准备过程,缺乏配套措施;二要避免强制延迟退休(不利于就业困难群体)或者强制按时退休(不利于就业优势群体),给国民选择退休和领取养老金时点的权利,通过改革创新增加正规就业和降低养老金支付风险。
????????中国背景综述:中国在进入老龄社会时才启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几千万职工下岗和提前退休,至今仍然沿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退休年龄(女职工50??岁、男职工60??岁),尚有大量人口以各种理由办理提前退休。
????????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动员社会和做出公共选择,学者的研究成果被个别媒体作为盈利点,进行断章取义的加工后形成具有刺激性的热门话题,利用不明情况的社会公众的关注度提高网上点击量,恶炒“延退”问题,将这一社会政策问题几乎演变成极度敏感的政治话题,进一步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并增加了改革的成本。
????????目前,中国正在接近深度老龄社会,退休年龄早且与养老金领取年龄捆绑,早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很低,达到法定年龄希望继续工作不被允许,只得进入灰色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费率高、企业负担重、大量逃避税费和使用非正规就业,增加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负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抑制企业发展,减少了就业岗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赡养负担趋重,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有风险;这些现象正在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圈,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金制度。一是对城乡60??岁以上居民提供低水平的养老补贴计划(被称为养老保险);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实现养老保险并轨。这使得养老金政策的公平性大大加强,接下来的问题是持续性—促进就业以开源,伴随人均寿命建立早减晚增的养老金领取机制至关重要。
????????主要政策建议:中国政府已经给出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时间表。本研究基于老龄社会背景和先行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在研究劳动人口年龄及其就业参与率、养老金领取年龄及其界定依据、延迟退休及其国民教育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根据国民平均寿命和平均余寿界定领取法定全额基础养老金年龄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早减晚增的基础养老金领取机制(领导岗位公务员除外),改变捆绑退休时点和领取基础养老金年龄的刚性政策状态。为此,还要对国民开展人口老龄化和银色经济教育、大力发展个人账户、鼓励职工多参与正规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一小一老服务,为大龄人员就业创造条件,减轻就业人口的家庭负担,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幸福指数。
????????以上建议供社会讨论和公共决策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