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欣旺达-300207-消费龙头欣欣向荣,动力新星旺势可达-210831

《平安证券-欣旺达-300207-消费龙头欣欣向荣,动力新星旺势可达-210831(3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欣旺达-300207-消费龙头欣欣向荣,动力新星旺势可达-210831(34页).pdf(3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平安观点:二十年耕耘,成为全球消费电池模组龙头:公司成立于1997年,以消费电池Pack业务起家,抓住全球消费电池高速增长的红利实现快速增长,超越竞争对手成为全球消费电池模组龙头;2008年公司凭借良好的模组研发和量产基因进入动力电池Pack行业,2014年通过收购东莞锂威布局消费电芯;2015年成立动力电芯研究院,18年动力电芯正式投产,完成消费电池龙头到动力电池新星的转型。 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297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8亿元,同比增长6.8%,手机/笔电/动力/智能硬件四大核心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55%/14%/1.4%/21%,近五年营收和归母复合增速分别为38.5%/15.5%,体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消费类业务稳定增长,部分环节仍有亮点可寻:手机和笔电等传统消费行业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量空间有限,但公司消费类业务仍具备良好的成长性,未来的主要亮点有:1)手机业务方面,5G手机对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的要求提高,快充电池、双电芯、异型电芯等新产品将提升单只模组的价值量;2)笔电业务方面,受益于软包电芯渗透率的提升,公司近年来笔电类业务的增速较快,20年全球市占率约为16%,对标手机业务近30%的市场份额仍有翻倍的提升空间;3)智能硬件业务方面,行业处于较快的增长期,细分领域众多,公司主要为下游终端厂商提供代工服务,产品涵盖扫地机器人、TWS耳机等,作为小米生态链的核心供应商,随着产品品类不断拓展,有望继续实现高增长。 电芯自给率不断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公司电芯覆盖模组产品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目前手机电芯渗透速度更快,主要客户包括小米、华为、OPPO等国内主流厂商,并积极开拓苹果、三星等海外客户。 在笔电电芯方面,小米、联想等先后开始出货,惠普、戴尔等海外企业也取得积极进展。 消费类电芯的产能基地主要在惠州和兰溪,预计21年年末产能达到100万只/天。 从自供率来看,18年消费电芯自供率为10%左右,19年提升至10%-15%,20年15%-20%,目前自供率在25%左右,未来三年有望提升至50%;我们测算电芯自供率每提升10%,消费类模组毛利率增加1.5pct,若公司电芯实现完全自供,则毛利率将提升至28%以上。 布局消费电芯是公司经营史上一次重要转型,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改善。 动力电池蓄势待发,打造下一个增长极: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将正式进入TWh时代,海外主流车企率先打破原有供应格局,通过合资、入股、签订长协等方式与国内的二线电池厂商进行更加深入的绑定,具备技术研发以及产能规模优势的企业有望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和订单机会。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具备以下优势:1)拥有现金牛业务为动力电池“输血”;2)具备消费电池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3)核心团队来自于全球消费电池龙头企业,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占比高于同行。 公司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超过80GWh,预计21年年末产能达到10GWh,与雷诺日产、东风、吉利、广汽、五菱等国内外主机厂达成定点合作协议,随着客户车型的陆续放量,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公司动力类业务将成为下一个增长极。 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消费锂电模组龙头,经过20多年发展,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客户渠道,受益于5G手机市场的兴起、笔记本软包电池渗透率的提升、智能硬件行业的起量,公司消费类业务快速增长,同时抓住时机进入消费电芯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规模做大到利润增厚的转型。 公司稳扎稳打的经营风格、在锂电池领域长期的大规模投入以及良好的战略眼光有助于其在动力电池新的赛道上站稳脚跟并实现长足的发展。 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13.25/18.72/25.55亿元,对应8月30日收盘价PE分别为47.7/33.8/24.7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若后续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产品升级以及电池技术的发展不及预期,将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动力电池的需求造成负面影响。 2)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多个环节出现了产能不足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若后续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和时间超出预期,将影响电池厂的盈利能力甚至带来持续亏损。 3)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已获得多家主机厂的定点,新的客户也在持续开拓当中,若后续客户放量的节奏慢于预期或者新客户的开拓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的出货量和正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