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远东宏信-3360.HK-2021年中报点评:金融、产业齐升,业绩超预期-210901

《东吴证券-远东宏信-3360.HK-2021年中报点评:金融、产业齐升,业绩超预期-21090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吴证券-远东宏信-3360.HK-2021年中报点评:金融、产业齐升,业绩超预期-210901(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中报,实现总营业收入161.84亿元,同比+21.9%;归母净利润25.73亿元,同比+25.2%,对应EPS0.64元/股;归母净资产371.19亿元,同比+19.7%,对应BVPS8.91元/股;年化ROE维持较高水平于14.5%;金融及咨询业务净息差同比上升0.68pct至3.12%,整体业绩超我们预期。 投资要点金融业务稳健+产业腾飞,公司业绩稳步向上:公司“金融+产业”双轮驱动的经营理念再次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61.84亿元,同比增长21.9%;归母净利润25.73亿元,同比增长25.2%;ROE(年化)维持较高水平于14.5%。 分业务来看,1)金融及咨询分部收入稳中有升。 2021年上半年公司金融主业实现总营收111.33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咨询费用收入17.75亿元,同比-9.9%,降幅较去年末收窄6.2pct,疫情对于现场咨询服务的影响正逐步好转;金融利息收入93.58亿元,同比高增21.1%。 2)产业运营分部继续走强,业绩大幅增长。 2021年上半年,公司产业运营分部实现收入51.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3%,占总营收比重较去年末继续提升1.3pct至31.5%;产业毛利15.88亿元,同比高增44.4%。 金融主业优势扩大,盈利能力显著提升:1)生息资产稳健增长,新型业务推动利息向上拓展。 2021年上半年,公司生息资产净额2613.27亿元,同比上升16.7%,业内领先;金融业务的主要利源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1.1%至93.58亿元,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同比增长0.3pct至7.54%,在后期市场利率下滑情况下仍实现了较好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稳定的客户群覆盖策略及新型服务较高的收益定价(上半年公司普惠金融、保理、PPP投资等新型业务贡献利息8.7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2.9%)。 2)多元化融资优势显著,负债端成本率走低。 2021上半年公司金融主业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为4.42%,同比下降38bps,主要系①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催化低利率融资环境;②公司利用通畅的海内外筹资优势,适度增加境外提款;③公司存量高成本负债业务出清所致。 在收益率上行与成本率下行的双重作用下,2021年上半年公司金融主业净息差3.12%,同比上升68bps;净利息49.15亿元,同比增加31.1%;净利息收益率3.96%,同比上升45bps,盈利水平进一步强化。 3)优异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2021年上半年,公司不良资产率1.1%,与去年末持平;逾期30天以上生息资产比率为0.97%,同比收窄31bps;同期,公司的拨备覆盖率为255.4%,同比提升10.86pct。 产业运营势如破竹,宏信建发(工程机械设备租赁与运营)、宏信健康两大实业强势增长:1)宏信建发业绩亮眼,分拆上市助力公司价值重估。 2021年上半年宏信建发营收大幅增长75.9%至24.30亿元;毛利同比增长73.4%至10.64亿元;总资产达227.93亿元,同比增长45.7%;设备保有量持续增加至7.7万台左右,在国内市场高景气下充分展现了其龙头实力。 此外,宏信建发上半年吸引了包括徐工机械、中联重科、高瓴集团等共计2.0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并成功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我们认为此次分拆上市是公司复合化产业运营战略的成功见证,未来金融、产业的协同效应将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宏信健康业绩回暖,毛利大幅正增长。 随着疫情不利影响渐渐出清,医院运营逐步恢复。 2021年上半年宏信健康营收19.88亿元,同比增长29.2%;毛利同比增长38.1%至3.98亿元。 截至上半年,公司控股医院29家,可开放床位数超过1.2万张,我们预计未来宏信健康有望凭借规模效应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逐步实现资本化。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金融主业稳健增长,产业欣欣向荣,有望逐步资本化,推动公司价值持续重估,看好长期发展,我们上调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51.62/59.06/67.97亿元至55.11/61.50/69.14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从1.24/1.42/1.63元调整至1.32/1.48/1.66元,2021年9月1日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估值5.66/5.07/4.5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影响租赁业市场需求;2)金融监管趋严影响行业发展;3)疫情控制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