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银国际-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演变-210902

《招银国际-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演变-210902(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银国际-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演变-210902(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我国商品房的销售在疫情期间意外地出现一个先跌后扬的V型小周期。 但今年以来,严厉的调控措施使得住宅市场景气出现拐点,游戏规则发生深刻变化,对市场参与者——居民家庭、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居民购房行为,受居住偏好、预算约束和购房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居家办公加大了家庭对住宅空间的诉求,降低了方便通勤的区位要求,这在西方国家尤其明显。 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补贴,提升了房地产投资的预期回报,降低了居民加杠杆的成本。 此外,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出现了K型分化,我国出现明显的房租房价走势分化。 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受财政收支情况的影响。 疫情之前,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长就已开始放缓,疫情爆发后,支出端“抗疫”相关开支上升,导致财政吃紧。 这导致高线城市加快推出核心地段住宅用地,供地结构向核心区域集中,土地溢价率上升。 进入2021年,房地产调控的主导逻辑转向“稳地价”,中央推出两项新政:一是集中供地,二是土地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为压抑溢价率,未来住宅供地比重或进一步上升,高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将向非核心区转移。 房企的行为,根据其融资约束不断调整。 “资管新规”出台后,非标融资渠道就已全面收紧,信用供给向头部房企集中,部分头部房企反而逆势加快扩张。 为维持现金流,头部房企加速周转,经营行为上体现为“高开工”与“慢施工、低竣工”的背离。 疫情之下,房地产市场逆势上升,调控措施加码,从融资渠道进一步延伸至开发主体。 “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上限的组合拳下,房企的融资约束从维持现金流转向“降杠杆”,房企行为相应转向,呈现出与前期截然相反的“低开工、快施工、高竣工”特征,建安投资增速超过土地购置费增速。 展望未来,调控政策相机抉择的灵敏度和强度都会上升,“三稳”效果将逐渐显现,房地产行业周期性特征或将进一步弱化。 居民投机炒房、扭曲的土地财政和无序扩张的民营房企,都将逐步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