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研究-科创板研究系列报告之二:科创板分层路径与制度猜想-190225

《兴业研究-科创板研究系列报告之二:科创板分层路径与制度猜想-190225(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研究-科创板研究系列报告之二:科创板分层路径与制度猜想-190225(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摘要
引言:科创板在上市门槛、新股定价及涨跌幅限制、退市制度等层面已在市场环境允许范围内实现了突破。未来最大的制度红利之一是分层制度,这将是科创板流动性的重要保障。本期的报告,我们通过全球科创市场实施分层管理制度的经验,对照纳斯达克和新三板的实施细则,以期展望科创板未来的分层路径。
从商业模式视角看,科创企业难以用单一尺度衡量。科创企业存在以下几个特性,决定其变异性强、爆发性大:第一、非线性增长;第二、重投入,盈利不确定性高;第三、主业收入结构变化较大;第四、分拆独立与外延并购下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商业模式属性决定内部分化明显,科创企业需要多重标尺评价。
从国际经验看,海外众多面向科创企业的市场已引入分层制度。随着科创企业数量的增加,挂牌/上市公司在总股本、净资产、总资产、总市值、以及估值上会发生较大的分化。这不但会增加监管难度,也会导致投资者决策成本上升,影响市场发挥融资功能。这些市场都选择逐步引入分层管理制度。美国NASDAQ、韩国KOSDAQ 及日本JASDAQ 都是由场外交易市场演化而来。具体来看:1)NASDAQ 自1971 年成立以来,经过两次分层,目前包含三层;2)KOSDAQ 基于韩国OTC 市场发展而来,设立之初就分成四层;2)JASDAQ 经过多次合并与重分类最终分为两层。而尚属于场外交易的市场,如美国的OTC Market、日本的绿单市场及英国的ISDX 等都有内部分层,其差异体现在分层标准上。
对照NASDAQ 和新三板的分层经验,差异是版块之间的均衡性与流动性上。纳斯达克在1982 年先分为两层,2006 年分为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资本市场三层。分层之后的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逐渐活跃,纳斯达克指数也开始有向上的趋势。新三板在2016 年5 月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2017 年12 月修订标准,但创新层公司占比持续偏低,基础层流动性仍不足:创新层仅以9%的公司占比,贡献73%成交股数、83%成交金额。分层是否均衡、能否有效交易是NASDAQ 与新三板的核心差异。
科创板分层制度猜想:分层对提高市场流动性、实现定价和融资功能有重要作用。科创板分层需要重点考虑:1)分层应尽量使各层次公司数量均衡;2)建议参照纳斯达克的思路,在符合上市的公司中进一步细分:第一层次侧重大市值、营收优质的公司,第二层次面向次龙头、营收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第三层次则是市值较小、但资产规模有保证的潜力公司;3)投资者分散程度是市场活跃度的保证,可以在设立分层制度的同时,在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股东数目准入标准,保证股权分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