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安信证券-科技行业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十四期:Uber紧随Lyft拟IPO上市,网约车双雄未来指向自动驾驶?-190414.pdf
大小:418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安信证券-科技行业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十四期:Uber紧随Lyft拟IPO上市,网约车双雄未来指向自动驾驶?-190414

安信证券-科技行业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十四期:Uber紧随Lyft拟IPO上市,网约车双雄未来指向自动驾驶?-190414
文本预览:

《安信证券-科技行业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十四期:Uber紧随Lyft拟IPO上市,网约车双雄未来指向自动驾驶?-190414(3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信证券-科技行业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十四期:Uber紧随Lyft拟IPO上市,网约车双雄未来指向自动驾驶?-190414(39页).pdf(3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写在前面:2019  年  4  月  12  日,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巨头  Uber  发布招股书,可能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最大的  IPO,也是近年来走向上市最大的创业公司。本文将对  Uber  经营发展状况,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主要竞争企业进行深度分析,解读网约车未来发展趋势。
        ■思考  1:创立十年,Uber  如何引领网约车行业发展?  
        营收状况:Uber  成立于  2009  年,当前的业务可以分为三块:个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外卖服务(Uber  Eats)和货运服务(Uber  Freight)。截至  2018  年四季度,MAPCs  为  9100  万,比  2017  年四季度的  6800  万增长了  35%,2018  年实现主要平台收入  108.97  亿美元(+38.55%),运营亏损达到  30.33  亿美元。
        市场地位:Uber  仍然是目前最大的共享出行公司,是全球科技领域最大独角兽企业,在全球  65  个国家的  600  多个城市开展业务,软银  16.3%的股权比例成最大股东。Uber  与滴滴出行是行业龙头,估值与历史融资均居前两位,Lyft  作为网约车上市第一股,也是  Uber  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经营亮点:多元化发展效果良好,个人出行业务仍为主要营收点,2018年占比  81.4%,外卖业务在  2018  年取得  148.72%的同比增速。
        专注自动驾驶研发,2015  年在匹兹堡成立  ATG,三年共计投入超  10  亿美元,2018  年投入  4.57  亿美元(+19%),占全年总体研发费用的  30%。  
        ■思考  2:群雄逐鹿,网约车行业格局将如何改变?  
        Research  and  Markets  预计  2025  年全球网约车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2180  亿美元。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网约车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出租车用户达到  2.89  亿人,网约专车或快车达到  2.36  亿人。
        从竞争格局来看,Uber  的全球扩张受阻,各国本土网约车企业崛起;2018年以来,包括携程、高德地图等资本以及传统车企吉利、上汽等进入网约车市场,新一轮的竞争硝烟又起。
        ■思考  3:Uber、Lyft、神州优车三者出发点略有不同,未来指向自动驾驶?
        业务端:三家公司都是以网约车业务为主,同时积极向外扩张。Lyft  在共享自行车领域取得较大成功,Uber  的外卖业务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神州优车三项业务打造人车生态圈。
        商业模式:Lyft、Uber  由人拓展,神州优车由车扩展。三者都投入大量资金将无人驾驶汽车推向市场。Uber  与大学合作研发,收购了无人驾驶卡车初创企业  Otto;Lyft  与麦格纳建立合作关系,收购计算机视觉公司Blue  Vision  Labs;神州优车与百度  Apollo  平台合作开展无人驾驶业务。
        业绩表现:Uber  在  2018  年  Q4  营收  29.74  亿美(+22%),增幅减缓。从增长趋势看,Lyft  增长更快。Lyft  成本与费用是  Uber  的  23%。从估值来看,Lyft  的市销率为  7.94  倍,此前上市首日  Lyft  市销率达  10.38  倍。如按此市销率给  Uber  定价,公司估值将在  895-1170  亿美元左右。
        司机补贴:Lyft  按载客次数分级回馈司机,Uber  对次数要求更宽松
        ■风险提示:恶性事件致使监管趋严,运营成本过高导致常年亏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