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19年第9期(总第249 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影响-190422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19年第9期(总第249 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影响-190422(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19年第9期(总第249 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影响-190422(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今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围绕完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开展集体学习。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标,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思路要从优化金融结构入手,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成为金融改革重中之重?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动因、内涵及影响。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成为金融改革重中之重?
当前,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在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形成制约。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全球第三,保险业保费收入全球第二。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融资的可得性,还造成杠杆高企、监管套利丛生、新兴金融无序创新等金融市场乱象,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体现为五大结构性失衡。
融资结构不均衡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国融资结构不均衡、宏观杠杆率偏高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中国直接融资发展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与发达经济体有很大差别,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近年来在去杠杆和严监管背景下,社会融资需求集中向银行转移,融资结构失衡问题更显突出。2018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到81.4%,比201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4.8%,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二是直接融资中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占比低。2018年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仅1.9%(图1)。三是债券市场内部也存在不平衡。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占比较高,公司债和企业债占比偏低,而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一些高速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债市场基本仍是空白。
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区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金融市场主体多元,金融供给相对充分;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深化不足,导致金融压抑较重,金融供给明显不足。2018年,东部广东、江苏、浙江的股权融资规模分别为2189亿、1665亿和1062亿元,中西部江西、陕西、贵州的股权融资规模仅为51亿、69亿和67亿元(图2)。从金融资源配置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对中小微企业、节能环保、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支持相对不足。这既与近年来金融体系自我循环、"脱实向虚"有关,也与"重资产、重抵押"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滞后难以满足小微、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关。
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各自面临发展难题
传统金融面临活力不足、转型艰难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需求,适应场景和创新能力显得不足。
新型金融野蛮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监管。近年来市场上出现"e租宝"事件、校园贷、首付贷、P2P爆雷潮等问题均与此密切相关。这些主要涉及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新兴融资体态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国内融资市场结构的短板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策对发展迅速的科技金融监管的滞后。2018年中期,P2P问题平台集中爆发,"踩雷"的投资者高达6千万人,涉及金额超过5700亿元。截至2019年2月,P2P累计问题平台数量已达2695个(图3)。在新型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监管必须跟上,补足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