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银行业:会议纪要,从“包商”看金融监管政策~银行家高端对话系列-190528

《中泰证券-银行业:会议纪要,从“包商”看金融监管政策~银行家高端对话系列-190528(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银行业:会议纪要,从“包商”看金融监管政策~银行家高端对话系列-190528(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主持人】:各位投资者下午好,我是中泰证券银行首席戴志锋,还有我们中泰固收首席齐晟,我们共同主持这个会议。
我们今天有幸邀请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曾总给我们讲讲近期金融监管政策变化。曾刚总是专家了,而且是很多中小银行的董事,所以对整个银行业、对金融监管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我们今天有幸邀请他来讲解一下。
今天会议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请曾刚总给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近期监管的一些变化,包括他的理解,代表他个人观点。第二,就是交流提问环节。下面把时间交给交给曾总。
【曾刚】:很高兴能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因为我是研究银行业的,也是银行管理的参与者,做的各种战略执行以外,也是银行的董事,也直接参与到银行的经营管理当中。所以对这个行业的变化以及包括对政策的感受是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跟证券研究不同的角度。今天主要从银行的角度谈一谈对过去一段时间对监管政策的一些感受以及未来的一些猜想,跟我们年初就已经有的观点,包括最近出现的这些事件基本印证了年初的一些判断,差不太多,也仅供参考,因为现在很多事情也看不太清楚,公开信息也不完全。
总量政策的变化:防风险的方向没有变化的话,在政策的优先顺序上面,短期内会把稳增长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金融总量进一步收紧可能性很低
第一,从 2017 年到现在我们的政策从银行来说在 2018 年有一个变化,我们不敢说它是方向性的变化,但是监管的重点确实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因为 2018 年上半年为了整个行业处于什么都不能做的状态,同业持续的在压,资管基本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业务是不让做的,包括续的老产品,当时要做是非常困难的。2018 年上半年基本处于非常紧的去杠杆的一个金融监管的状态。18 年下半年明显发生变化,转向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这个时候对银行本身的业务层面或者银行往外放钱的约束显著放松,政策的重点开始从以前不让你做,开始让你要去做,开始有指向的要求,方向是很明显的变化,上半年什么不让做,下半年让你要做,政策上有要求的做,所以变化非常大。我们从宏观政策表述上也能看到从去年年中之后开始提六个稳,到后来因为政策表述的调整,包括货币政策转向表示合理充裕,把中性词语拿掉等等,再到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 M2 和社融增速和 GDP 增速要匹配等等的表述,很明显的感觉到金融层面的约束开始放松,重心开始转向实体经济,我们讲这个变化从银行感受还是非常明显的。
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个讲就是要稳增长前提防风险,我们觉得如果防风险的方向没有变化的话,在政策的优先顺序上面,短期内会把稳增长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金融总量上的进一步的收紧,或者是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的强化,在我们看来在整个 2019 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不太会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
货币政策:流动性相对平稳,行业面临资产荒而资金不缺,央行对结构性考核严厉
今年以来感受到货币政策端和监管端的感受,货币政策端流动性还是充裕的,银行端感受特别明显,去年下半年开始,贷款端的平均成本持续下行,因为银行关注的更多是贷款利息走势,跟金融市场关注的利率不太一样。从银行端角度来讲,利息出现下行,今年一季度特别明显,因为大家都在抢着放贷款,加上国有大行为了完成投放的目标——增长 30%的目标,把整个银行的贷款端的资产收益率往下拉。所以这块来看的话,实际上预计今年一整年,当然也有需求不足方面的原因,相对来说,同实体相关的贷款这端供求,保持现在的利率水平,有可能未来还会维持下行,按年初预测,起码维持半年左右的趋势都是在下行的。所以今年银行为什么在一季度的时候投放非常猛,除了以前的早投放早收益的惯性以外,预期未来贷款收益率下行会不得已先把一些客户给锁定,有它一定的内在逻辑的,所以一季度的时候贷款放的非常猛,很多人认为央行要转向,在我们看来根本不是这样子,因为到了二季度会看到很快找不到客户了。我们看到现在不少银行一季度的息差也在收窄,收窄的原因也是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负债端存款的增长是蛮快的,今年是一个资产荒,相对而言,资金好像不是很缺,总体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预测今年银行的资金链相对比较平稳的。还有一个是结构性的东西比较多一点,央行的定向降准的要求,定向降准考核要求比较严厉,据我所了解,小银行因为定向降准的资金没有完全用到小微企业,被监管处罚非常严厉的,直接被监管降级了,这个是以前很少见的情况。这个确实也是反映对结构降准,结构性要求、考核的机制日益的强化,这个是关于货政的,总体流动性相对平稳,第二,结构性的政策会比较明显,包括央行层面的。
监管层面:结构性引导银行资金到实体;防范化解风险;存量风险暴露与处置
第二,银行监管层面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个特点就是要结构性的引导银行资金往实体去,这个是强化、非常严厉,考核非常多,大行有增速的考核,小行有两增两控的考核,现在马上还有民营企业的考核等等,要求非常多,对于农商行还有说法是贷款不出县、资金不出省的要求,强化对本地经济的要求,而且还有一系列的完整的考核指标,这个都是要达标的,实践当中要求非常严厉的,一票否决监管优势非常强,这块是非常明显,一方面考核要引导,另一方面一旦资金偏离了用途,它对这块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是一季度钱放的多,但是好多钱不见得进到实体了,监管又开始强化对这个的使用。但并不是说整个总量上要回去了,而是说对这块比较敏感。这个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还是要防范化解风险、支持实体经济,这个是今年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二个还是防范化解风险。今年银保监会年初的工作会议提的非常明显,要把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的结合。基本反映了今年监管的两个任务,一个是支持实体经济,另外一个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就是原来的工作继续在做,这个做的话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原来的有些金融同业空转的部分可能还要继续夯实它的成果,不能让你再回去了,因为资金放松以后大家去年到今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资金宽裕,很多东西死灰复燃,肯定是不想让你回去的,但是也不希望继续往下走。这个还要夯实基础,时不时还会强化一下。
第二,一些存量风险要适时的暴露,这块过去两年监管都在做,包括信用风险上面,要求银行的不良偏离度、不良的真实度要不断提升。最近出了新的资产分类的标准征求意见,这些都是在不断地强化资产的分类,让它更加的真实,充分的暴露出来,这是第二个在做的事情。
第三个就是一些存量风险的处置,包括最近出的这些事情都是存量风险,过去一段时间都已经传了很多事情。这些风险已经存量发生的,主要是选择什么时间处置的问题,它这种风险是已经发生的,不是说刚刚发生的,也不是未来要发生的。所以这是存量风险的逐步化解,不管你实体怎么运行,这些风险迟早要化解,而且早化解比晚化解好,这个开始有这样的考量。当然还有一个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增量风险的形成,这块基本上新的监管规则不断地推起来,也包括对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强化,也在不断地强化,这样把新的增量风险控制住,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讲是这两块。 一块是制度完善,监管补短板。第二是存量风险的逐步化解,今天看到好多个案实际都是过去的存量风险,迟早要出来。包括不良率,一些银行在上升,这些都是已经发生了的存量风险,这个风险必须要处置掉,因为不处置掉整个资源配置效率会受很大影响。这个大家也会明白,一方面存量的资金没办法盘活,还有一点是有一些高危的机构,因为它如果长期存在,这些机构风险高,对资金定价就会高一点,如果这种机构不能退出的话,或者这种存量风险不能化解掉,跟僵尸企业一样,它会外溢,因为它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渴求的话,会把资金成本拉的非常高,这样会拉高其他机构的成本,对整个实体经济而言不是好事情。现在就非常明显,负债端资金成本下不去,但是资产端一直在下行,贷款的收益率是在持续的下行,但是负债端成本并没有下行,为什么?不光是传导机制的问题,这里面有大量的这样机构的存在,导致了定价的扭曲,可能需要很高的收益去维持。所以这块存量风险的化解对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有好处的,当然短期内可能有些痛苦,可能也要考虑它的承受性,根据市场逐步去开展。中国长期原来不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对存量资产的化解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应。在西方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大家见怪不怪了,我们刚开始不一样。这是监管环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