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AMD-AMD.US-点评:AMD7nm火力全开,牵手三星重返手机GPU市场;TP维持33美元,维持“增持”-190605

《天风证券-AMD-AMD.US-点评:AMD7nm火力全开,牵手三星重返手机GPU市场;TP维持33美元,维持“增持”-190605(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风证券-AMD-AMD.US-点评:AMD7nm火力全开,牵手三星重返手机GPU市场;TP维持33美元,维持“增持”-190605(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GPU 业务惊喜连连,牵手三星重返手机 GPU 市场
AMD 宣布和三星签订多年 IP 授权协议,重返手机 GPU 市场。AMD 将向三星授权最新的 7nm RDNA 架构 Radeon 显卡 IP。此举将为三星提升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图形处理能力,而三星将向 AMD 支付专利授权费。这是 AMD 在 2009 年把 Imageon 卖给高通之后,通过向三星授权“定制图形IP”的形式重返移动端。目前虽然尚未有具体技术细节对比披露,但高通Adreno GPU 架构实际就是 Radeon 调换字母而来,其 GPU 技术部分源起自 AMD 此前的 Imageon 移动 GPU 部门。AMD 希望通过授权 IP 补足产品线在移动端空缺,与以往游戏主机厂商合作打造半定制芯片的路径不同,此次 AMD 不会直接参与三星定制芯片的设计,只是进行 IP 授权合作。我们认为,AMD 此举可降低设计成本风险之外,也让公司可专注在原有市场。
今年以来 AMD GPU 业务惊喜连连:随着 7nm Navi 补全中端显卡并对标英伟达 RTX 2070;谷歌云游戏为 AMD GPU 性能背书;有望通过 7nm GPU切入云计算数据中心 AI 计算市场;此次牵手三星重返手机 GPU 市场则是意外之喜。我们认为三星需要进行 IP 消化,可能要进入明后年的手机才会给 AMD 贡献收入,但我们一直强调 GPU 业务在 CEO 带领下执行力亦值得期待,正为明后年业务落地扎实布局。
手机厂商角度看,苹果在 2017 年弃用 Imagination PowerVR 图形技术后转为自研 GPU;其他大部分手机厂商使用高通 Adreno GPU 技术;三星、华为使用的 ARM Mali GPU 一直以来性能较弱。而华为去年通过推出 GPUTurbo 软硬件优化弥补短板。此次三星则希望借力 AMD 提升性能,未来有可能从手机端到VR/AR 设备到 PC 端实现完整的图形处理生态和用户体验。
7nm 产品维持时间窗口,Intel 供给短缺亦创造外部机会
AMD 今年的核心逻辑还是通过全面进入 7nm 产品上市周期,借由 Intel 的战略失误或执行力延误,把握好时间窗口实现进一步趁机抢占市场份额。PC 端:Intel 预计到年底消费季推出 10nm PC,但据 Extremetech 报道 Intel产品路线图规划 10nm 即使推出也还是市场试水阶段,14nm 仍为 Intel 未来 1-2 年的主流制程。而随着 AMD 7nm Ryzen CPU 的正式发布,已经与OEM 厂商计划推出超过 50 款全新主板,有望加速整体开放合作生态的适配提升市占率,我们预测 AMD 整体 PC 市占率(台式机+笔电)到 2020年有望回到 20%的历史平均水平。此外 Intel 在 14nm 的供给紧张也为 AMD进一步在 PC 和笔记本市场攻城拔寨提供外部机会。DigiTimes Research 报道 18Q4 Intel CPU 供给缺口一度达到 10%,目前公司虽然通过投放 Capex增加产能部分缓解缺口,但整体供给紧张仍会延续到 Q3;而随着 Intel 投产 10nm,产线分配可能在下半年重新带来供给缺口。AMD 则受益于 Intel的供给紧张,获 OEM 更多机型适配,尤其是通过打入 Chromebook 打开低端笔记本电脑市场。
服务器端:AMD 7nm 代号“Rome”的 EPYC 服务器确认 Q3 正式面市,当前进入生产验证发货阶段,以配合 Q3 的全面放量;而 Intel 10nm 服务器目标于 2020 年内才上市,保证 AMD 留有至少 2-3 季度时间窗口。AMD在 Q1 与头部 OEM 和云计算客户实现 Rome 的生产验证里程碑,为下半年大规模出货做好准备,希望通过较第一代产品更快的客户采纳率,在 4-6个季度后达到 10%市占率目标。
更稳定的产品放量和业绩支撑带来股价突破:我们认为 AMD 更稳定的产品放量和业绩支撑下半年或可逐步兑现,有望带来公司股价前期高点的突破。近期半导体产业受贸易摩擦外围影响情绪承压,但我们坚持看好 AMD自身相对独立的逻辑验证,通过产品线量价齐升和云计算 AI 市场的长成长逻辑带来估值的进一步重塑。我们目标价维持 33 美元,评级维持“增持”。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研发能力影响产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