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通信行业专题研究:华为事件引各方关注,发展自主可控时不我待-190605

《信达证券-通信行业专题研究:华为事件引各方关注,发展自主可控时不我待-190605(3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达证券-通信行业专题研究:华为事件引各方关注,发展自主可控时不我待-190605(35页).pdf(3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期内容提要:
全球领先 ICT 基础设施供应商,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华为创立于 1987 年,是全球领先的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华为的主营业务包括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这三大类。华为历来重视研发投入,2018 年公司研发费用支持为 1015.09 亿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 14.1%,同时近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 4,800 亿元。
华为海思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IC 设计厂商,2018 全球设计厂商中位列前五。华为海思已经是全球领先的 IC 设计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 IC 设计企业。目前,海思自主设计的芯片覆盖了手机系统级芯片、服务器芯片、5G 芯片、AI 芯片等多个领域,产品进入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数字商业时代数据,2018 年全球十大设计企业半导体营收排名中,海思排在第五名。前十大厂商中,华为海思营收增速最快,达到 34.2%。
华为被列入“实体名单”,短期对业务开展影响有限。5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正式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其后,谷歌、英特尔、ARM 等厂商宣布暂停和华为的部分业务合作。由于华为在多个技术领域已经有着多年的技术储备以及大量的零部件备货,“断供”事件短期来看对华为业务开展影响有限,但将对华为产品竞争力、品牌认知度产生负面影响。
华为核心供应商一览,各项业务影响解析。根据华为 2018 年最新公布的 92 家核心供应商名单,包含了 33 家美国企业、25 家大陆企业和 11 家日本企业,其余还有来自德国、韩国等的 23 家合作企业。美国这 33 家供应商以半导体和软件为主,在细分领域可替代性不强。
运营商业务领域:模拟 IC 和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是短板,高端产品掌握在美国厂商手里。企业业务领域:华为企业业务主要聚焦企业 IT 解决方案,上游 X86 服务器芯片和操作系统依赖美国厂商;消费者业务领域:射频前端芯片依赖美国厂商,谷歌服务被禁用后海外市场将受较大影响。
上游关键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由于起步较晚,中国高科技偏重下游应用,上游芯片等关键领域由于投入周期较长,因此产业整体较薄弱。此次华为事件敲响了自主可控的警钟,目前一些领域正在加速实现国产替代,建议关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光模块芯片,基站功率器件,终端射频前端,高频覆铜板等领域。关注公司包括:紫光国微,光迅科技,三安光电和生益科技。
基础软硬件领域自主可控仍有待加强。基础软硬件领域的自主可控对于国家而言战略意义显著,但就现状而言,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重要细分领域内自主可控程度仍需提升。国产厂商尽管在行业内持续投入多年,但与成熟的国外厂商相比仍有持续提升空间。此次华为事件使得自主可控再次得到了高度重视,党政军领域的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使用有望率先得到提速。关注公司包括:太极股份、中国软件。
风险因素:贸易战恶化的风险,5G 进展不如预期的风险,技术不能突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