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

上传日期:2019-06-09 14:26:44 / 研报作者:陆兴元 / 分享者:1001239
研报附件
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pdf
大小:2023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

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
文本预览:

《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邦证券-宏观杠杆率系列报告(一):人口渐老,杠杆难加-190607(24页).pdf(2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近年来,中国居民部门贷款水平快速扩张。2013  年年底,中国居民贷款总额仅为19.9  万亿元,而截止到2017  年年底,中国居民贷款已经增长至40.5  万亿元。从结构看,我国居民贷款主要为住房按揭贷款,2015  年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火热,我国很大一部分居民资产向房地产市场流动。同时,近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金融服务—小额贷款、P2P  等新的金融业快速发展,从2017  年起,小额贷款规模又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我国当前居民整体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对比较激进,居民部门的债务压力也在快速集聚,杠杆率持续攀升。
        居民杠杆水平高企的原因。第一,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在逐年下降。从最终成果分配角度来看,近年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在逐年下降,企业和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正在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受到房地产市场需求拉动,居民部门是加杠杆主力,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第二,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全球次贷危机以后,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需求不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内需,促使消费结构和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率有明显的提升。第三,金融产品多元化。中国在2018年经历P2P“爆雷潮”,反映出在金融产品多元化的背后,居民财富并没有能够得到足够保护,债务水平居高不下。
        居民杠杆率水平总量尚属可控,增量更值得关注。居民杠杆率总量方面,中国在新兴国家里排名靠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仍有上行空间。在相同发展时期,中国居民杠杆率总量超过了当时美日韩等国的水平。从增量来看,近年来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速度飞快。根据BIS  公布的数据,自中国2006  年有数据以来,居民部门债务占GDP  比例由11.5%飙升至2018  年三季度的51.5%。从地域角度来说,整体呈现一线城市居民杠杆率小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热点二线城市因为房地产市场吸引居民贷款,导致居民杠杆率较高。
        未来居民部门杠杆再增加空间有限。展望下一步,人口因素所带来的储蓄率下降也会导致加杠杆动力不足。中国储蓄率自2011  年持续下滑,也将制约债务的扩张空间。从美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国民储蓄率也与劳动人口呈现正相关性,人口老龄化进程会导致储蓄率的持续下降。
        居民部门杠杆率过高,会压制消费需求,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居民杠杆率对于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主要是由于高负债水平将压缩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挤压消费,尤其是教育、娱乐等非必须消费品。此外,居民的负债水平快速上升,往往伴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但后果很可能导致资源向房地产行业的过度集中,带来房价泡沫和系统性风险的集聚。
        目前中国经济偏弱的背景下,建议考虑从以下方面控制居民部门杠杆率。加大科技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这能提升生产效率,企业盈利能力提高,这就会吸引企业部门加杠杆,同时金融机构也会增加对企业部门的放贷力度,相对地减少对居民部门的信贷投放。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税降费将令居民部门在保持原有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增加储蓄,从而降低杠杆率。货币政策不宜过度紧缩。在对待居民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上,货币政策过紧或过松都不利于金融稳定,保持松紧适度,寻找理想的平衡点是政策的立足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主要源自于房地产市场吸引资金流入,因此还需要采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
        风险提示:经济加速下行,房地产政策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