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证券-金融行业《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点评: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鲶鱼效应利好龙头-190721

《中邮证券-金融行业《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点评: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鲶鱼效应利好龙头-19072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邮证券-金融行业《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点评: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鲶鱼效应利好龙头-190721(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
7 月 20 日,央行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在深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推出 11 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详细举措见附图)。
核心观点
十一条举措涉及细分业务广,银行、保险类措施居多。从公布的11 条措施来看,直接涉及细分业务较多,包括银行、保险、信评、证券、基金、期货等细分领域,其中直接涉及银行(1、2、3、5、10、11)和保险(3、6、7、8)领域的举措居多,部分条款涉及债券信评(1)、证券/基金/期货(9)/养老金(4),因此从举措涉及内容丰富度来看,对银行、保险业务影响更大。
银行:对外资机构开放银行间/交易所债券信用评级、承销业务权限。对外资机构开放信评、承销业务属于承前启后、有序开放的一部分,有利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同时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进来:1)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稳步推进信用评级开放,前期发布的央行公告(2017)7 号、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2018)第 14 号以及 2019 年 1 月批准标普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等都为此次全面放开奠定了基础,此次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银行间/交易所所有种类债券评级,是对前期工作的承接与深化;2)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引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开展评级业务,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3)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境外发行人数量日益增多,境外投资人显著增长,允许外资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 A 类主承销业务,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外资机构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手段,提升其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有助于境内企业发债融资引入更多的境外投资需求,从而为实体经济融通资金、降低成本提供助益,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保险:放宽外资险企准入条件,取消境外投资者参股境内险企份额限制。放宽外资险企准入条件符合渐进有序的思路,而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超过 25%,则有利于引入境外优秀行业经验,激发国内保险资管活力:1)放宽外资险企准入条件方面,目前外国保险公司来华设立需满经营保险业务 30 年以上的要求,但考虑到大部分《财富》世界 500 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所以取消 30 年经营年限要求,整体冲击有限,符合渐进有序开放的思路;2)放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有利于吸收借鉴境外优秀保险机构的经验做法,激发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市场活力,促进提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能力,更好服务于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
证券/基金/期货: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时点提前,增量影响有限。之前监管层已经明确将于 2021 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此次修改为时点提前,反应高层促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政策倾向,主要为边际变化,增量影响有限。
投资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加速,竞争加剧、行业分化提速,鲶鱼效应利好龙头。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整体表现为渐进有序,总体思路是以开放促竞争,以良性竞争推动行业发展提质增效,我们预计对外开放边际加速对整体行业冲击有限,开放加速带来的鲶鱼效应更多影响在于促进国内金融主体发展加速分化,行业龙头与具备特色经营优势的主体相对受益,而中小主体或受到明显冲击。
相关标的: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平安(601318)、中信证券(600030)。
风险提示:政策过渡期存在短期行业冲击;二级市场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