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中泰固收基金二季报分析专题报告:货基规模下滑后,有哪些产品来承接-190805

《中泰证券-中泰固收基金二季报分析专题报告:货基规模下滑后,有哪些产品来承接-190805(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中泰固收基金二季报分析专题报告:货基规模下滑后,有哪些产品来承接-190805(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货基规模下滑后,有哪些产品来承接
本篇报告分为两部分:首先,根据已有的银行类货基产品的二季度运作报告,对类货基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债券指数型产品的分流效应;其次,从规模申购、资产配置、收益率、负偏离度、杠杆、资产平均期限等方面对公募货基二季报进行分析。
公募货基发展过程中,共有 3 次规模明显下滑,分别在 2016 年 Q4,去年 Q4 和今年二季度,而今年 Q2 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收益率回落+类货基产品“挖角”+其它公募产品发力(尤其是债券指数产品)。
银行类货基的高收益是“抢走公募货基生意”的重要原因,其增厚收益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拉久期、加杠杆、丰富的投资范围,以及估值方法也占优势。同时通过二季度运作报告,可以看到配置银行二级资本债和同业借款也成为了性价比稍好的一种增厚收益的方式。
根据规模的走势,指数型债基和公募货基的规模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反向关系,再结合去年底至今年初指数基金的密集申请、先后批复成立的情况,或表明指数型债基对传统货基确实有明显的分流效应。
被动指数型产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首先,公募基金的税收优势是一大亮点,银行自营部门或借道公募机构来进行债券投资。其次,依靠货基冲规模的做法不再有效,对于公募机构,债券指数产品或是下一个“规模靠山”。最后,债券指数型产品的收益也有较好的吸引力,未来或联手银行类货基产品继续挤占公募货基的市场份额。
公募货基在二季度继续缩减规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二季度均赎回公募货基,货基收益率下滑是导致个人投资者赎回的主要原因,而机构则受制于缩表压力和流动性分层的影响。
从资产配置来看,公募货基在 Q2 增持债券(以短融和国债为主),减持现金类资产,而存单的低性价比促进了货基在 Q2 继续增持短融。
业绩方面,二季度货基的区间万份收益和 7 日年化收益率继续回落,资金面仍是导致货基收益率下滑的关键因素。
货基二季度杠杆率小幅下滑,由 105.8%回落至 105.5%,与去年 Q1 持平。
货基的负偏离在二季度整体可控,但边际有趋紧态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后续机构流动性分层的问题出现恶化,则可能导致货基遭集中赎回,进而引发负偏离风险。
货基资产剩余期限在 Q2 延续缩短趋势,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 62.2 天和57 天,较前期的 67.1 天和 63 天继续下滑。
风险提示事件:资金面变化超预期,产品监管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