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

上传日期:2021-12-10 15:31:55 / 研报作者:曾圣钧 / 分享者:1005686
研报附件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pdf
大小:193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
文本预览: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11期(总第647期):广东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气候风险防控获更高关注-211210(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12月7日,深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向全体市民发出一则节约用水倡议,称今冬明春供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全民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自2019年秋季以来,广东省由于持续少雨,主要江河水位比往年同期明显偏低,全省多地面临干旱挑战。

据官方介绍,在同样程度的旱情下,1963年的受灾后果远没有现在严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急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水需求剧增。

有专家表示,此次旱情与全球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和水循环有关,说明气候风险对经济、民生的影响正在加剧。

主要关注点如下:第一,气候风险造成的后果更加复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许多地区面临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冲击,对水资源、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近20年来,中国的气候风险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高风险位置,多年位居全球前30位。

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郑州等地暴发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造成河南省1144万人受灾。

除了干旱和水灾,超高温、暴雨、台风及导致的电荒、菜价上涨等事件都有发生,异常气候频繁地发生在真实生活中,气候风险已远不只是绿色环保和碳中和达标的问题。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特别提出,我国将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气候风险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第二,气候风险已成全球经济最不稳定因素。

根据明晟指数发布的《2021年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在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中,近三分之一表示未来三至五年气候风险是对机构投资方式的最大影响因素。

世界各国政府均已意识到气候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

极端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各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一是气候造成的天灾会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

例如,今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寒潮,就致使德州最大的电力公司布拉索斯电力合作公司破产,经济损失高达1950亿美元。

二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险公司面临的索赔频率和金额远超过预期。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极端天气让全球保险公司损失400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大损失。

三是各国为了完成碳中和目标,前期都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和财政支出,短期内会制约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碳中和推动化石能源产业转型,更高的碳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会增加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如更换设备、改用清洁能源、对碳排放征税等,这也会导致相关企业的利润下降,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增加。

虽然在碳中和背景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各国经济结构带来长久且深远的影响,但各国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也将成为未来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因素。

第三,银行对气候风险防控应更加积极、主动。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气候变化趋势下无法独善其身,业务经营受到冲击不可避免。

比如,当气候变化导致受灾地区抵押物受损或贬值,以及企业丧失偿债能力,银行贷款质量就会下降,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都会上升。

鉴于此,银行需未雨绸缪,做好防控气候风险的充分准备。

一是完善气候风险管理机制,加强气候风险的员工培训和队伍建设,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考虑气候风险与各类风险的关联和传导路径,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气候风险的识别、计量、评级、监测、控等全流程管理,同时做好气候风险客户的排查、分类、预警、压力测试等工作。

二是加强宏观政策的研究,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气候政策的敏感度,主动跟踪分析热点事件和关键数据信息,研判我国“双碳”背景下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前瞻性调整优化投融资策略,为政府提出有价值的意义和建议。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扩展支持服务对象。

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投放要求,推进投融资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包括对绿色资产(清洁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加大授信支持力度。

对棕色资产(高污染、高碳、高能耗和高水耗等非资源节约型、非环境友好型等)要推动行业实现良性转型升级或稳妥退出,把握好节奏。

同时银行还可以研究支持其他灾害预防设施建设项目,比如下水管道、海水淡化设备等,努力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应对、防控气候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