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2019美国共同基金业发展报告解读之三:由美国货币市场型基金发展历程做出的思考-190828

《上海证券-2019美国共同基金业发展报告解读之三:由美国货币市场型基金发展历程做出的思考-190828(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证券-2019美国共同基金业发展报告解读之三:由美国货币市场型基金发展历程做出的思考-190828(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主要观点:
美货币基金上世纪80年代初有着高规模占比,其后发展停滞,近年来占比始终在15%到30%,截至2018年末总规模为3.0万亿美元,占比17%,全年获得了1590亿美元的净流入。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货基成为了美股调整的避风港,是机构青睐的现金管理工具。从行业结构来看,管理人头部效应显著,个基集中度不高。
监管收紧下的美货币基金变迁
净值化带来了规模增长的分水岭。基于更高的收益水平,优质型货币基金在历史发展中占据主要位置。2016年美修订后的2a-7规则生效,大批资金撤出优质型货基,其后以政府型货基为主。
监管限制加强令投资组合趋向低风险。随市场风险事件爆发,美货基监管逐步提高要求。近年来流动性资产比例显著高于最低标准;加权平均剩余期限稳定在30天左右;政府型货基投资方向以国债、政府机构债务及回购协议为主,优质型货基更为倾向商业票据。
我国货币基金的改革历程与发展
互联网“宝宝类”产品自2013年以来的极大发展给予了我国货币基金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9年一季度末我国货基总规模达8.29万亿元,占全市场基金产品的60.49%,相比2013年底规模占比提高了四成。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基管理人规模相对分散、个基规模相对集中,机构投资者占比根据不同市场环境展现出不同特征。
监管趋严背景下,2014年以来我国货基加权平均剩余期限逐步降低,但仍高于美国;投资方向上自2015年以来以同业存单、银行存款和清算备付金为主,集中度更高。此外,我国的货基净值化在近年来有所推动,2019年8月,首只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成立。
关于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思考
参考美国经验,褪去“保本”光环将一定程度削弱货币基金吸引力,浮动净值型货基发展要看市场反应。公募基金行业应有效进行《资管新规》过渡期内的产品创新,弥补相关类型产品空白。
对于货币基金风险的控制不仅仅需要转净值化来完成,还需要相关的配套准则完善。相较美国货基监管体系,我国货币基金监管的部分规则仍有收紧的空间与可能。
行业内可参考并纳入海外货币基金信用评级体系,以进行市场自发的风险把控和监督,不失为货币基金风险管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