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教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少儿编程专题研究,“Importance” or “Urgency”-190828

《华创证券-教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少儿编程专题研究,“Importance” or “Urgency”-190828(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创证券-教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少儿编程专题研究,“Importance” or “Urgency”-190828(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Importance or Urgency?
如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这些耳熟能详的关键字时常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技术推动各领域向智能化跃升,其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正引发链式突破。信息化浪潮已然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则持续扩大。同时,科技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编程语言被视为一项基础技能,由此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教育行业关注的新兴热点之一。但因编程技能并非升学的必考项目,纵然其重要性、高效性在社会工作中显露无疑,学生对其的学习热情也并非似想象中的那样火热。选择“重要的”还是“紧迫的”,对于多数家庭而言可能的确是个问题。
本篇对于个体家庭是否应该选择编程学习不做过多论述,我们主要通过对市场中几种少儿编程培训类型的研究,分析业务进行的驱动及制约因素,贴合教育行业的特有逻辑,形成对编程教育细分行业的现状认知及未来发展展望。
少儿编程教育的发展动因有三:未来社会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扩大,促使专业人才培养向低龄化发展;近年相关教育政策陆续出台,自上而下支持信息技术培训行业发展;年轻家长教育理念革新升级,工作中的同理心致使其为孩子报名培训。
少儿编程培训的行业痛点有三:
获客难、师资储备不足、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其中,非刚需性培训的获客效率低下是核心痛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纳入升学必考科目,素质教育属性使得学生参培热情有限。传统营销的付费转换率低,同时信息学联赛停赛,又进一步导致参培需求疲软。
课程进校符合教育业务发展逻辑,形成校内引流校外盈利的闭环:课程进校方法有二。一种通过参与举办高校认可的编程赛事,关联学生自招、加分等升学渠道,高中层面引进类似课程可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特长升学的通道;另一种通过参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置,以此来推动相关课程进校。两种模式均基于教育体制的选拔逻辑,形成“校内引流,校外盈利”的闭环。
软硬件编程各有所长,课程内容需针对不同年龄段有的放矢:
编程课程形式有二,纯软件和软硬件结合教学。软件编程以编程语言学习为中心,最终呈现为开发小程序、计算机功能、游戏等;搭配硬件的编程课程则通常引入硬件产品,将编程应用于对实体机器人的控制,例如控制机器车的行经路线或机器人的肢体动作等。我们认为,软件编程课程教学的边际成本低、易于推广,有望率先在中小学层面普及;而软硬件结合的课程成本支出更多,更适用于需要实物引发学习兴趣的低龄段学生,以及适用于参与小众高端竞赛的精英群体。
少儿编程百亿市场初起步,长期看或能入校成为基础学科:
当前,我们估测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300亿元,以K12人口2.4亿人为基数,平均客单价10,000元/年,当渗透率逐步由现今的1.5%分别提升至2%、3%和5%时,市场规模分别可达480亿、720亿及1,200亿元,未来少儿编程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长期看,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其必要性,相关学科的设置应是大势所趋。相较定位于素质教育,促使其纳入校内基础教育或将成为少儿编程推广的更优途径。
相关企业标的:课程教学相关标的多为一级市场企业或是美股上市公司中的一部分业务,如编程猫、童程童美、小码王、VipCode等;硬件设备相关标的多为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商,如小米、索尼、大疆等。
风险提示:少儿编程行业尚处发展起步阶段,相关竞赛、考评的政策变化或将主要引导培训需求;政策过早干预或将影响机构盈利能力,限制行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