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

上传日期:2019-09-04 09:25:24 / 研报作者:严晓情吴佳鹏 / 分享者:1005681
研报附件
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pdf
大小:4375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

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
文本预览:

《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5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景图-190903(51页).pdf(5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要点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组装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主要结构形式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一方面缩短了现场建造时间,另一方面减少了由于图纸错误以及施工误差导致的返工与误工,减少了材料浪费。
  “劳动力紧缺+环保趋严”共同驱动,政策开启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产业在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步褪去将推动我国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工厂化生产有助于减少劳务支出;另外,我国环保监管不断趋严,推行装配式建筑有助于减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住建部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码,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内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政策支持。据我们估计,2019~2021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预计为3.5亿平米、4.0亿平米和4.4亿平米,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分别可达8000亿元、9200亿元和10000亿元(建筑整体建安工程造价,含非装配式建筑部分)。
  土地制度+人口密度决定技术路径,结构选材因地制宜:从全球范围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驱动因素均是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人工成本上涨,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满足住房建设需求的重要手段。从发展历程看,各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路径与其土地制度与人口密度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欧美国家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因此着重发展的是低多层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加拿大,德国等)或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美国等)。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但其东京、大阪等核心都市圈人口密度较高,因此其发展路径多样化:大都市中心以高层PC为主,城市近郊及其他小城市以低多层装配式建筑为主(主要为木结构和钢结构)。相比之下,在人口密度较高且实施土地国有制的中国香港、新加坡,高层预制混凝土结构成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选择。
  国内高层预制混凝土发展一马当先,成本劣势有望逐步改善: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由2015年的7360万平米增长到2018年的2.9亿平米(占新开工比重为13.9%),复合增速达59%。其中,2018年华东各省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以及占新开工比重分别为:上海2000万平米,占比74%;浙江5692万平米,占比44%;江苏2000万平米,占比15%。由于我国在土地制度、城市人口密度上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较为相似,因而高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我国发展较快。成本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推广阶段,应用装配式建筑所带来预制构件成本增量仍高于劳务成本下降量,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较现浇建筑仍有差距。伴随劳务成本的继续上涨以及预制构件产量的不断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对于现浇建筑的成本劣势将不断弱化,利好装配式建筑推广。
  BIM提升行业效率,装配式建筑发展迎来新动力: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存在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的情况,容易影响施工进度或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因而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全过程协同设计,并将BIM模型应用于虚拟生产和装配环节,将有助于设计出利好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设计产品,提高施工效率,装配式建筑发展将迎来新动力。
  风险提示: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劣势难以改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行风险;装配式建筑社会认可度不足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