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这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国企违约-191118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这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国企违约-191118(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这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国企违约-191118(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哪些国企出现债券违约?
2015年4月,“11天威MTN2”违约事件成为国内首例国企债券违约,打破了国企债券的刚兑信仰。截至2019年10月末,国企违约债券余额累计484.84亿元,涉及22家国企和56只债券。违约国企中,AA国企违约额占比47.87%,地方国企违约额占比66%。这些违约多集中在产能过剩和强周期行业,违约额最高的是商业贸易行业,达145.3亿元,其次是钢铁、化工和采掘行业,违约额在58-97亿元左右。
国企违约怎么看?
从国企违约事件看,违约原因集中于行业不景气、业绩下滑,政府或控股股东是否救助决定了国企是否走向违约。通过观察违约事件,以下三类国企成为“弃子”的概率较大:第一类,国企持续亏损且资产质量较弱,救助价值不高;第二类,非核心子公司或与集团主业关联度较弱的国企,母公司的救助意愿相对较弱;第三类,国企属性不强的企业,控股股东的救助意愿较弱。
国企违约后如何处置?
国企债券违约之后,共有7家国企通过不同方式最终兑付了债券或避免投资者损失。从清偿方式看,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政府协调下多渠道筹资,第二,股东支持,比如国机集团受让了“12二重集MTN1”和“08二重债”。第三,变卖资产偿还债务,比如中煤华昱通过变卖资产偿还存续债。
违约国企中,共有9家国企向法院申请重整。其中,东北特殊、二重集团和二重重装3家国企重整成功,而广西有色重整失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重整通常采用现金清偿和债转股方式清偿债务,并且对金融债权和非金融债权采用差异性方案。重整成功,有利于债务人缓解债务负担、优化资本结构,对债权人而言,清偿率往往高于债务人破产清算。
风险提示:信用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