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DRGs机制落地,四个维度再平衡-211212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DRGs机制落地,四个维度再平衡-211212(2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DRGs机制落地,四个维度再平衡-211212(28页).pdf(2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DRGs机制落地,医保控费精细化进入新阶段,未来三年将实现全面覆盖。 DRG/DIP引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规范化开展诊疗活动。 支付机制改革不仅是考虑总体卫生经济学,临床疗效同等重要。 DRG政策的出台,符合我们在2021年下半年策略报告中提出的“新机制下再平衡,高景气下有分化”的判断。 新的终端收费机制下,医院的决策将在院内院外、院内科室、科室内品种、品种内厂商四个维度之间重新平衡。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会形成医疗资源布局的全新调整,具体效果需要看政策落地执行的力度和程度。 ▍医保控费精细化进入新阶段,未来三年将实现全面覆盖。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将大大加快DRG/DIP付费的推广进程,未来公立医疗机构降本控费的趋势仍将继续。 2014年以来的医保控费政策总结起来就是持续的医保控费精细化。 11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DRG/DIP支付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2019-2021年DRG/DIP付费国家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提出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模式改革全覆盖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已经对于DRG/DIP做出明确的规定,本次《行动计划》是对此前试点的承接和全面推广。 DRG/DIP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总额控费,激发医院的内生力量控制医疗成本,从顶层设计上部分解决了过度医疗的问题,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进而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未来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趋势料仍将继续。 ▍DRG/DIP引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规范化开展诊疗活动。 DRG/DIP的实施促使医生合理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避免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耗材的滥用,并且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高性价比产品来尽可能降低成本。 医院用药结构方面,医保支付改革产生的具体影响预计如下:①“可用可不用”的辅助用药、疗效不明确的中成药等药品的需求量将显著降低;②疗效显著,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创新药以及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将更加受到医院欢迎;③疗效相似的药品主要看价格竞争;④部分复诊和续方患者的药物需求转移至院外零售渠道,加速处方外流。 医保控费压力进一步转移至药企,倒逼制药企业提高自身实力,差异化竞争,调整营销策略,长期来看有利于医药行业良性发展。 ▍支付机制改革不仅考虑卫生经济学,临床疗效同等重要。 DRG下医疗机构降本增效动力层层转移,高临床性价比诊疗路径将会在帮助医疗机构降本提效中脱颖而出。 DRG付费改革的实施将改变医院激励机制,DRG收付费的特点是其定价与每个病例的临床诊断相关,与病例的实际费用无直接关系,低于支付额的差价形成了医疗机构的“利润”,高于支付额的部分形成了医疗机构的损失。 立足于降低成本费用,DRG政策落地后,医疗机构的行为激励导向会从收入最大化转为成本最小化(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前提下)。 未来,随着药品和耗材的采购权力收紧上升到更高的采购主体,医院会迫于成本核算的压力,从医院整个经营层面去考虑药品和器械的选用,在质量一致前提下,严格遵循临床路治疗,减少非必要的检查,减少辅助用药,选用更具性价比的药耗产品。 医院成本核算的大部分压力将会慢慢转移到两大主体——企业和临床医生,此二者将分别面临:企业在药械产品上定价权逐渐削弱;医生从本身不关注医疗费用,而现在会考虑高性价比耗材的使用,其在使用药械上的处方话语权也将逐渐削弱。 基于此我们认为可帮助医疗机构降本增效的临床获益大且性价比高的产品,将逐渐获得医生推崇。 ▍DRG政策的出台,符合我们在2021年下半年策略中提出的“新机制下再平衡,高景气下有分化”的判断。 新的终端收费机制下,医院的决策将在院内院外、院内科室、科室内品种、品种内厂商四个维度之间重新平衡。 1)DRG政策的执行,将导致药械产品内部高度分化。 该政策可能放大集采的鲶鱼效应,如果针对一个病种的品种价格降低,其他品种不得不跟随降价。 但同时也有新诊疗、新消费、国产化等方向相对受益;2)DRG/DIP下创新药企挑战与机遇并存,推动国产创新药的进口替代,医保控费使药企面临更大的价格竞争压力,药企需积极转变营销策略,才能适应新的医保支付模式,在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3)民营医疗服务预计将迎来发展良机;院外零售以量换价,未来药品市场化营销的主要场所将逐步转向并集中于院外市场,院外零售药房有望成为受益的承接场所;ICL外包率将加速提升,国内ICL行业渗透率具有广阔提升空间,而DRG/DIP落地有望大大加速该进程。 ▍《行动计划》将会形成医疗资源布局的全新调整,具体效果需要看政策落地执行的力度和程度。 此次《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明确了DRG/DIP改革推进时间,保持医疗控费的政策力度,有利于医疗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引导医疗服务向着质量和价格双控的精准治疗时代迈进。 ▍市场回顾: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上涨1.34%,跑输沪深300指数1.80pcts,医药流通涨幅最大。 当前,医药板块2021年预测市盈率约37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下降至3.88%。 本周A股医药板块,合计增持0.23亿元,其中博济医药增持较多,增持0.19亿元;合计减持21.58亿元,其中康龙化成减持较多,减持10.07亿元。 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13.72亿元。 ▍风险因素:医保控费降价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个股业绩不达预期风险。 ▍投资策略。 建议关注:1)研发管线丰富的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和以创新研发为驱动的制药公司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2)直接受益创新审评和进口替代的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惠泰医疗等;3)“卖水者”逻辑下的药明康德、山东药玻和九洲药业等;4)医疗服务及商业药店领域的爱尔眼科、锦欣医疗、海吉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和一心堂等;5)精准医疗大发展下的金域医学、艾德生物等;6)疫苗产业链上的智飞生物、康希诺生物(H)、沃森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等;7)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大健康消费龙头企业云南白药、片仔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