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H股银行年涨幅12%,重视A股投资机会-220206

《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H股银行年涨幅12%,重视A股投资机会-220206(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H股银行年涨幅12%,重视A股投资机会-220206(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一、板块观点:当前环境下,积极关注银行股的投资性价比。 自上而下,从行业逻辑来看:无论当前市场环境如何演化,板块都值得积极关注。 1)稳增长预期下,银行股基本面边际改善的方向较为确定。 A、量:政策加码+我们近期密集调研情况来看,预计信贷总量与21年基本持平,Q1“开门红”并不悲观。 1月大多数银行投放较为平稳,保守考虑部分股份行及非上市城、农商行投放进度较慢的因素后(假设少增10%),预计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有3.48万亿的投放(去年同期为3.58万亿)。 且当前“以稳促进”、“靠前发力”的稳增长政策决心已较为明确(如地产维稳、引导满足合理按揭及开发贷需求、财政“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及继续加大绿色制造业小微信贷支持等政策)。 随着政策不断补充落地,不少银行预计未来需求将持续改善。 市场或对稳增长的力度或节奏有分歧,但大方向上边际改善的趋势是确定的。 B、价:降息虽影响银行贷款收益率,但综合考虑存款自律机制改革、降准等因素,我们测算2022年银行息差将保持基本持平。 且从历次降息周期来看,相比息差,经济企稳预期对银行股的催化作用更加明显。 C、业绩快报:正密集披露,大多银行表现较优,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或对银行股价形成催化。 2)长期来看,若受到海外加息事件扰动,银行股往往有超额收益。 春节期间英国已加息,全球加息预期升温,无风险利率提升,市场或受震荡。 银行股也是股,也适用DDM模型,由于流动性预期收紧、有信用风险暴露的担忧,可能会“补跌”,但由于利率上行预期利好息差和业绩,银行股往往可以获得相对收益。 自下而上看,个股推荐三条主线,精选“小β组合”:1)精选优质个股,穿越周期;2)财富管理,我国正处于爆发的“风口”。 3)“宽信用”或在路上,区域龙头、优质中小行具备扩张弹性。 从以上三条主线出发我们精选“小β组合”:稳健龙头股(宁波银行、招商银行)、低估值零售特色及经营改善的银行(邮储银行、常熟银行、平安银行),宽信用环境下具有扩张弹性、且可转债转股意愿较强的优质中小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张家港行等)。 二、春节期间金融板块有哪些大事值得关注?市场:全球股市有所复苏,港股金融股普涨1)全球股市回暖:美股终止年初以来下跌趋势,有所回暖。 标普500指数由1月3日4797点下跌10.9%至1月27日低点4327点后,逐渐回升4.0%至2月4日4501点。 日经指数、富时指数走势与美股基本相同,日经指数在1月27日到达低点26170点后回升4.9%至27440点,富时指数在1月24日到达低点7297点后回升3.0%至7516点。 2)港股金融板块表现较好:恒生金融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收益10.8%,相对恒生指数收益5.2%。 1月31日至2月4日春节期间,恒生金融指数上涨3.2%至3750点,创去年Q3以来新高。 宏观:1月PMI有所回落,海外加息预期有所升温。 1)国内:1月PMI有所回落。 1月制造业PMI为50.1%(前值50.3%),非制造业PMI为51.1%(前值52.7%)。 其中,大型企业PMI提升0.3pc至51.6%,中、小型企业PMI分别回落0.8pc、0.5pc至50.5%、46.0%,服务业PMI回落0.9pc至55.4%。 1月PMI回落部分与春节因素有关(2011、14、17、19年春节均在1月底2月初,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分别平均回落0.4pc、0.5pc)。 预计未来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加码,支持实体经济与需求。 2)海外:2月3日,英格兰银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连续加息,将主要银行利率提高至0.5%,欧洲央行虽未加息,但也将在2022年3月底停止根据PEPP计划购买净资产。 此外,捷克央行和巴西央行也先后加息。 监管:银保监会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制定6大领域40余项目标。 相比2021年的目标,2022年:1)明显加强了支持经济的相关目标。 2021年银保监会强调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且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2022年则改为要“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且新增提出“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合理增加融资供给,做好“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保障”、“创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具体目标。 2)化解风险更强调“底线思维”。 强调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处置风险。 房地产方面也明确“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要继续拆解,但删除了“露头就打”等严厉表述。 3)小微企业融资要求“增量、扩面、降价”。 相比之下,2022年强调了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4)相比2021年新增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包括:A、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新增提出“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 B、资管新规过度期截止后,新增提出“推进资管业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信托公司加快转型发展”。 C、对监管行政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非现场监管威慑力,强化现场检查尖刀利剑作用”等。 D、新增提出要“努力促进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E、其他:做好北京冬奥会支持工作、加快非法集资存案处置、推动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引导大型银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中国金融人才库发挥作用等等。 行业:Q4基金销售增速回升,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快报表现出色。 1、21Q4保有规模环比增速较21Q3回升,集中度有所提高,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增速较快。 1)行业:2021Q4排名Top100机构权益类(股票+混合)基金代销规模为6.46万亿元,环比Q3+4.9%,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8.33万亿元,环比+8.7%,增速较Q3均有所提升;Top100机构权益类和和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市占率分别为80.3%和57.9%,分别环比Q2提升7.3pc和7.6pc。 2)各类型代销机构:银行、独立销售机构份额有所增长,券商份额维持不变。 Top100榜单中,按照规模排序为:A、权益类基金(股票+混合),银行(3.79万亿元)、独立销售机构(1.67万亿元)、券商(0.94万亿元),市占率分别为47.1%、20.8%和11.7%,银行、独立销售机构环比Q3提升1.9pc、1.6pc,券商基本保持不变;B、非货币基金,银行(4.40万亿元)、独立销售机构(2.83万亿元)、券商(1.02万亿元),市占率分别为30.6%、19.7%和7.1%,分别较Q3提升2.0pc、2.7pc、0.1pc。 3)分机构具体来看,A、独立代销机构,3家巨头-蚂蚁基金、天天基金和腾安基金非货基保有规模环比增速分别为8.6%、16.5%、11.2%,其中腾安基金非货基规模(1784亿元)较Q3提升1名至10名。 独立销售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如天天基金及蚂蚁等依托自身流量优势扩张较快,依靠“小额、分散”的“长尾客户”上量,Q4规模持续高增长。 B、银行,招商银行Q4(股票+混合)基金保有量达到7910亿,继续领跑全行业,环比Q3稳步增8.3%,非货基保有量8701亿,稳步增长11.4%。 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非货基保有规模增速较高,分别增长22.7%、19.7%、15.1%至281亿、870亿、397亿,三家银行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财富管理业务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配合开门红的节奏,表现较优。 2、银行业绩快报表现较好:A、营收利润均保持高增长。 19家银行整体2021年全年营收、利润增速分别为10.9%、21.5%,其中2021Q4单季度营收、利润增速分别为12.1%、20.9%,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大多银行单季度利润增速在20%以上。 B、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19家银行整体总资产相比9月末增长2.6%,其中贷款增1.9%,存款增3.0%。 Q4临近年底银行规模增速自然放缓,22年银行信贷投放或将迎来开门红,同比来看投放量或有所增加。 C、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19家银行整体不良率1.05%,相比9月末继续下降3bps,拨备覆盖率提升7.2pc至311.3%。 三、定期数据跟踪:(本周指1.24-1.30日,下同)。 1)同业存单:A、量:根据Wind数据,本周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0.33万亿元,环比上周减少0.02万亿元;1月至今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1.12万亿元,余额环比上月末减少0.12万亿元;B、价:本周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为2.45%,环比上周下降13bps;本月至今发行利率为2.55%。 2)交易量:本周股票日均成交额0.85万亿元,环比上周减少0.25万亿元。 3)两融:两融余额1.74万亿元,较上周增加2.19%。 4)基金发行:本周非货币基金发行份额428.07亿,环比上周减少33.58亿。 5)票据利率:本周3个月期国有大行+股份行银票转贴现利率为3.14%,环比上周上升72bps;本月至今利率为2.70%,环比上个月上升214bps。 3个月期城商行银票转贴现利率为3.45%,环比上周上升93bps,本月至今利率为2.86%,环比上升203bps。 票据利率回升明显或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A、年底资金面季节性紧张;B、政策加码下(特别是央行召开发布会后),鼓励银行加快放贷,放贷节奏加快也驱动票据上行。 6)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本周新增专项债3618.48亿,环比上周增加2775.21亿,年初以来累计发行5415.97亿,2022年提前批地方债额度为1.46万亿。 风险提示:房企风险集中爆发,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改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保险公司保障型产品销售不及预期。